序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接
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急剧攀升,于21世纪初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通过
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改革探索不断深入,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30多年间国家共发布教育改革类政策文件几十份,
各省市的教育改革政策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政策涉及大学办学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国家层面从未间断对教育改革的推动。
201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以往有着根本的不同。2018年以来,国家
相继发布关于本科教育整体改革、“三全”育人、一流专业建设、金课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双一流”建设等诸多改革文件,这轮改革的根本驱动力,
是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重塑,以及
对人才的新需求。因此,这一轮的改革,并不是在原有的教育体系中的修修
补补,而是颠覆和重塑过去两百多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以学校和教
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重新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种改革是
范式的转变,涉及理念的转型,整个大学体系的重塑,需要各级各层强大的
变革领导力。
要带动一个体系从一种范式转变到另外一种范式,已是非常不易。然而,
正在转型期,人类又遭遇空前的新冠疫情重大危机,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
序
III
团队从2014年开始筹划和编辑,2016年完成第一版,为了确保质量地给教
育改革者提供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切实的启发和指导,本书编写组在2016—
2020年经过第二轮几百场活动的迭代,形成了目前的版本。可以说这本书既
是西浦自身探索的实践总结,又是经过和全国上千所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深
入研讨后形成的能够对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有启发的行动指南,是西浦特
别是ILEAD过去15年影响力的结晶。
本书介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转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系统
介绍“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理念,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理念
的内涵,从而能更好地在自身工作中加以运用;二是提供“以学生为中心”
的整体性图景,并从教学、学生工作、国际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大学里的每
个人如何支撑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讨论大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
生为中心”的范式转变,需要什么样的变革领导力。
本书共八章:首先是对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大学改革现
状和问题的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了在我国实施“以学生为中心”
的大学体系的挑战(第一章)。第二章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的内涵
做了详细介绍。第三章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改革
的问题和挑战。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别介绍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体系
的四大模块:教学体系(第四章)、教学支持体系(第五章)、如何支持学
生开展课外活动(第六章)、如何通过国际化促进改革(第七章)。第八章
讨论变革管理及变革领导力。
本书专门为我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打造,因此高校管理者、任课教师和
行政员工都可从本书中得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性强的行动建议。另外,
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本书提升对大学生活的理解,并督促自己提升自我管
理,过更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当然,本书也可作为教育研究者的参考资料,
系统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此外,本书也可用作高校和其他机
构培训大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和行政员工的参考书。最后,所有对大学教育
感兴趣的社会人士都可以从本书直观地了解到面向未来更有价值的大学教育
者高端研讨会;编写组赴陕西、湖南、江苏等地对重点合作院校进行深入访
谈和调研;将研究结果与多位国内外专家、教育实践者进行分享并将其反馈
及时更新到书中。2016年到2020年,本书的第一版内容投放在各种类型的
培训活动中,也通过各类社群活动中分享和研讨,经过三年多几百场活动的
研讨,很多内容得以迭代升级,最重要的是更好地瞄准国内高校的办学实际,
更好地置于国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的情境中去考虑,如何让变革真正发生。
这些活动得到了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以及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的大力
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和编辑杜星先生的大力支
持,感谢所有过去几年来给我们提供反馈意见的高校同行,这些意见对于本
书的质量提升至关重要。本书由席酉民教授主导策划并审阅了稿件,张晓军
博士统筹协调两阶段的写作与修改,朱蕾、张琳、李鹏飞、赵璐、李圭泉、
付佳琪、徐昕对本书不同章节的内容有贡献。限于作者水平,本书内容的不
妥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朋友不吝指出,敬请发送邮件至xiaojun.zhang@xjtlu.
edu.cn向我们反馈,我们将不胜感激。
张晓军 席酉民
2020年12月22日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