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之声

党员之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他的知青岁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四党支部 强溦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一百年来,党不断发展壮大,在探索中逐步扭转了我国近代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使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一、作为旗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迎来了新中国走向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政策、举措,无不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关心、解决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改善人民生活的水平,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群众的治国理政内涵。原中央党史研究院副主任石仲泉在“国史讲堂”栏目中说:“如果说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引导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主要是引导中华民族富起来,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指引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主要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二、习近平的知青岁月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发展,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7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在陕北农村,习近平与农民朝夕相处,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树立了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

1969113日,习近平与其他同学一起,背负行囊,从北京搭乘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经历着初到这片贫瘠之地时所要过的“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从北京城市到陕北农村,生活上的落差可想而知,身上被跳骚咬得红肿一大片,挠得直流脓血,吃着没有油水的饭,住土窑洞,干农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下地劳作,经常一身黄土,使他慢慢适应了这一切,乡亲们对他的关怀、认可,也让他十分感恩,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然会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

受到村民认可又好学求知的习近平,被推举为梁家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在那个年代,领导干部必须吃苦在前,习近平在平时劳动时,干的比社员还要多。在上任之初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沼气,切实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困境,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用当地村民的话说:“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在成为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回到梁家河村看望时,关注的仍然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能看出他的务实和诚恳,看出他心里一直惦念的是什么。”

在插队的几年中,他没有自称“知青”,而说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把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对基层群众、对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多年之后的回忆中,习近平谈起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说自己曾真切地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曾长时间躺在土地上,望着蓝天,下决心像父兄一样好好在农村干一场。当时他的家庭压力很大,父亲遭到迫害,兄弟姐妹在政治上收到歧视,很多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但梁家河的村民却毫无保留地接受他、尊重他、信任他,他也在黄土地上埋头苦干,带领大家向前闯——是陕北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自己,应该有所回报。

三、从人民中形成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有许多对当时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当地的村民的访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是大家对他的评价。有人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陕北农村的生活使人明白,老百姓可能并不知道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在农村的体现到底是什么,却要每天面对最现实的问题,要每天面对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问题。在陕北插队的日子使知青读懂了“生活”,读懂了“中国农村”,读懂了“实际”。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根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数次提到“人民”,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习近平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也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都不曾忘记人民。这是因为,在梁家河的时候,习近平就把“人民”这两个字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内心。

当年同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同一趟知青专列到延川县插队的艾平说:“习近平讲的‘了解实际’,就是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如果不了解这些,恐怕不会有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会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会有反腐倡廉,也就不会产生一系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四、小结

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从群众中来的渊源,便不难懂得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意义,无不是为了人民的实际生活。时至今日,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乡村治理、社区文化,农村地区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曾与农村老人有过真切的交谈,在谈及过去的生活时,村中的老人会讲到建国初期的苦日子,而现在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认为中国共产党、习主席真正带来了好生活,人们生活逐步“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人民二字始终重于千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同样与他的知青岁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基于人民、关于人民的思想。

版权所有(C)2021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