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模式的思考 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发展模式转型在0 世纪初已经为西方学者、思想家所领悟,到下半叶成为 有识之士所思考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总结成就的同时,面对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家、党的文件也开始注视和议论这个问题,作为科技工作者,理当对此加 以认真思考。 3.1 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与环境意识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生产关系的改变史无前例地 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1 世纪至0 世纪的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与大城市 的兴起,但“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也加速了今天的“环境危机”。 3.1.1 “旧技术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危机”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逐步加剧的,严重的公害事件往往是一次 又一次地重复发生,而社会对它的认识直到环境状况趋于恶化并危及人们健康时, 才予以公开承认。 马克思《资本论》说1 世纪资本主义当时增长模式一定会造成所谓有机构 成的不断提高,利润率下降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运用这个分析的框架,这样一种 增长模式一定会造成内部失衡(吴敬琏00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 0 世纪上半叶,美国一位目光敏锐的学者芒福德(Lewis Mumford )在前辈格迪斯(Patrick Geddes)11 年学术著作影响下,提倡摆脱一些专家孤立的学术路线,通过对现象的综合观察,研究“人类环境”问题。他批评工业革命后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古技术时代”(Paleo-technique Era) 1 ,并展望可称之为“生态秩序”(生物技术秩序:biotechnology order )时代的来临。 0 世纪0 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十大公害事件”等环境灾害, 13 年石油危机带来了一系列不安的警告。1 年斯德哥尔摩会议提出“人类 环境宣言”,发出“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 )的预警,全世界范围对环境 的关注带来了“环境科学”的兴起。1 年到1 年,人类用了0 年的时间, 迎来了全球高峰会议——环境与发展的里约会议,在众说纷纭下通过了“1 世纪 议程”。 1 Lewis Mumford: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13 )与culture of cities(13 )两书涉及技术发展模式的讨论。 1 3.对发展模式的思考 3.1.2 “人居环境”意识的觉醒 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100 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100 年城市人口占13%,000 年城市人口比例激增至% 。至00 年,全球有半数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预计30 年后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居住在城镇地区。如何实现利于环境、可持续的城市增长和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思想敏锐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建筑师和规划师在积极探索未来的道路。人居环境的意识在全球觉醒。 133 年在雅典召开现代建筑师大会,通过了“雅典宪章”。塞特(J. Sert) 用了10 年时间整理参展材料,成书后以CanOur Cities Survive(《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 为标题,告诫世界。我1 年读到此书,感觉它像清晨微薄的曦光指引了自己的学术道路。 从0 世纪0 年代开始,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C. Doxiadis)为代表,沿着“雅典宪章”的足迹,在爱琴海的台劳斯(Delos )岛召开若干次会议,讨论形成“人类聚居学”的理念。在道氏等积极努力下,推动联合国于1 年在温哥华召开“世界人居大会”。 0 年后,世界进一步认识到人居的重要性。1 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人居二”会议,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001 年在纽约又召开“伊斯坦布尔+ ”会议,形成《关于新千年中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宣言》。同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1 年成立的联合国人居中心升格为联合国人居署,赋予更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和政策协调能力。 从此,联合国人居署与13 年成立的联合国环境署并肩努力,在推行人居环境建设中呈现日益重要的作用。“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工作在逐步开展,视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基层的社会大众的居住与环境问题。 联合国在10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为人创造一个能享受长寿、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环境……人类发展即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 3.1.3 来之不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经过约0 年的酝酿,涓涓思想细流终于汇成滔滔江河。1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 JLSert. Can Our Cities Surviv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 1 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科学概念,形成全人类的共识并必须遵循的共同纲领。近年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如前所述1 年加拿大学者提出的“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的概念 1 ,呼吁减少人类对地球的重负。 001 年,联合国环境署负责人克劳斯·特普费尔(Klaus Toepfer )撰文指出,人类正面临着十大环境公害: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工业污染,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区被污染,空气污染和极地臭氧层空洞。 00 年 月,联合国发布由 个国家的1300 名研究学者共同完成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给地球生态环境已造成巨大破坏,这将危及人类长久的发展。00 年10 月,一份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负责撰写、长达00 页的英国政府报告指出,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 年内不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 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付出的代价,地球的大片地区将变得不适合人类居住,届时全球将有两亿人会因为干旱或食物短缺而成为“环境难民”。 综上所述,从发现环境问题并认识到人类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人居环境意识的觉醒、认清可持续发展,这三者可视为1 世纪以来人类物质环境建设范畴的三大主题。特别要重视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揭示的对1 世纪新发展模式的展望。 3.2 中国对发展模式的探索 从0 世纪0 年代起,新中国的发展在向苏联与西方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0 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找到多种技术并举、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途径,生产力快速发展。当然探索过程不免因种种原因而艰难曲折,包括带来资源和环境压力。 3.2.1 环境危机 中国国土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现状发展空间较小。例如,同样被戈特曼(Jean Gottmann )列入城市连绵区,美国从波士顿到纽约、华盛顿,不过是一连串的城市处于广大郊野,而我国的苏南地区,已近城镇接壤,上风、下风、上下游难分的密集地区。苏南地区的城镇密集度与美国的案例不能同日而语。环 Mathis Wachernagel, William Ree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1), 现在一般通译为“生态足迹”等。00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著《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 1 3.对发展模式的思考 境问题愈加紧迫,我们愈意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严峻性。 约在1 年,面对当时国力和资源条件,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规模过大、用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的现象,曾提出所谓的“反四过” 1 。目前,尽管我国经济条件有了相当的改善,基于我国特有的国情,“节约”仍然是基本的原则。但是,从近年观察到的情况看,尽管国家采取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成效并不显著,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耕地锐减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城镇普遍患上了“土地饥渴症”、从“以地养路”到“以地生财”、高压政策下“红线”依然失守、土地资源短缺与土地利用粗放并存、建设用地由逐步集中到再度分散,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究其原因,则包括捕捉流动资本,争取发展主动权;以地生财,加快发展;合法用地成本大于非法用地成本,导致违规现象层出不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等。 2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报告称:“自上世纪0 年代以来中国平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增加了一倍,现在的需求是这个国家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数量的两倍多。”“全体平均承载力为每人. 公顷……这表明中国现有13 亿人要解决上述要求,需要将土地、水域面积扩大一倍,或者是将生态足迹缩小到0. 公顷。” 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种种矛盾加剧了我国城乡人居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城市和地区还有多大的承载能力?今后应该如何发 展?由于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 恶化、生态安全威胁等问题,人居环境承载力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最近,吴敬 琏撰文指出:从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 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 3 “应当在发展的关键时刻,研究增长模式的选择”。我国其他学者相继发表中国环 境承载力的研究报告。 4 从对发展的回顾与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关系生存环境的决策一旦失误,便 铸成大错,难于逆转。例如,“文革”时期昆明滇池的围湖造田,到后来的沿湖 开发,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棘手问题需要永远刻骨铭心。关于环境问题,我个人 1 1 年城市建设部部长传达邓小平书记的指示。 2 杨保军,靳东晓.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透视.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1 (1),北京:商务印书馆,00 3 吴敬琏. 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与出路,00-0-0,http://www.enorth.com.cn 4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其危机管理研究报告.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00 1 中国城乡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 在1 年开始阅读到《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后开始关心,眼见这一问题逐步恶化,颇以为忧,而当这些问题在我国成为现实时,不能不引起严肃的思考。 3.2.2 人居环境 “环境危机”已为学术界、全社会、决策者所共识,并努力以赴,谋取改善。但作为人居环境的问题所在皆是,例如住房问题、生态、交通等学术理念的开拓、表达。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这些关系到国家重大政策的影响所及,其实都与人居环境问题有关。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需要落实到空间上协调发展,形成“空间发展战略”,才能使人居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健全的人居环境学术理论影响所及,有助于涉及空间发展战略与人居环境政策的制定。就规划工作来说,无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还是城市规划都需要有人居环境观念参与,并作为必要的内容之一。 3.2.3 科学发展观:立足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与西方相比,中国经济社会、城市化的发展急剧,规模浩大,中国对问题的认识及技术的研究也比西方相对滞后,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已经证明不合适的模式等仍在中国重演。 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迫使我们要另辟蹊径,即中国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00 年 月 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 1 3.对发展模式的思考 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要从多方面看到当前的人居环境与现实社会要求的不适应性,要从各种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统筹各方面的关系,需要既务虚又要务实,努力以赴。 ——务虚指发展理念上的、哲学思想上的转变,文化基础的再认识,再发掘。 ——务实指需要从各个方面,技术的、人文的措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使之一一落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