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波罗计划概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将其命名为“斯普特尼克(Sputnik)”,意为“伴侣”,以此作为国际地理年(从1957年中期一直持续到1958年年底)的标志。美国对此感到极为震惊,因为美国原本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先锋号计划来创造这样一个技术里程碑。更糟糕的是,1957年12月6日,美国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海岸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先锋号”的尝试以失败告终。火箭升空几英尺便失去推力,坠落并爆炸。为努力从这一耻辱中恢复过来,来自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红石军械厂陆军弹道导弹局(ABMA)的沃纳·冯·布劳恩称,他们有一款红石导弹,装有14枚固体火箭,其中11枚环绕在外部用作第二级,另外3枚位于中间用作第三级。其改进型,即众所周知的木星C导弹,为测试导弹战斗部的隔热层,已经能在弹道顶端将有效载荷加速送入大气层。如果再加上一枚固体火箭形成第四级,“木星C”就能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1958年1月31日,这一设想成功了。卫星被命名为“探索者”,由位于帕萨迪纳的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研制。JPL研制的中士火箭被用作上面级1938年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的丹尼尔·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与陆军航空兵签署协议,研发运载重型炸弹的喷气助推起飞(JATO)火箭。1942年实验室领导人西奥多·冯·卡门创立喷气式飞机工程公司,制造这种喷气助推起飞火箭。到1943年,该计划扩展至包括研发弹道导弹在内时,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名字已经被采用,尽管严格地说,实验室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喷气发动机的研究。一个接一个地,实验室研发出一系列固体燃料导弹,分别命名为“列兵”“下士”“中士”。 。由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詹姆斯·范·艾伦提供的有效载荷被集成在火箭的最后一级,两者一同进入轨道。由于探测到被地球磁场捕获的高能带电粒子的存在,这一装置创造了太空时代的第一个重大发现。 尽管国家荣誉得到了维护,但国防部对苏联火箭的动力比美国更加强劲深感焦虑。1958年2月7日,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总统设立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旨在制订国家目标,并协调(尽管没能发挥作用)相关的研究。4月1日,罗伊·W.约翰逊被任命为署长,可以直接向国防部长报告。根据詹姆斯·赖恩·基利安(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科学与技术特别助理)的建议, 4月2日颁发了总统令,设立管理民用太空计划的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艾森豪威尔总统还组建了国家航空航天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6月,美国国家科学院组建了空间科学委员会,为太空科学探索提供建议。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家促进科学进步的私立机构,成立于1863年,应邀为政府的科学事务提供建议。7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法案》在国会通过,并于7月29日签署成为法律。与此同时,美国关闭了成立于1915年、负责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其资产移交给它的继承者(NASA,译者注)。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的资产包括: 1917年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兰利机场创建的兰利航空实验室(以下简称兰利,译者注),以及位于沃勒普斯岛的无人飞行器研究站; 193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莫菲特机场创建的埃姆斯航空实验室(以下简称埃姆斯,译者注); 1941年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建立的刘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以下简称刘易斯,译者注); 以及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穆劳克机场建立的高速飞行站,该飞行站于1950年更名为“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以下简称爱德华兹,译者注)”移交NASA后,兰利成为兰利研究中心,埃姆斯成为埃姆斯研究中心。。兰利当时正在进行与载人航天相关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刘易斯正在研发以氢为燃料的火箭发动机,爱德华兹正在研制X15火箭动力飞机,这种飞机可以沿弹道飞至太空“边缘”。尽管NASA的职权范围较大得多,但也未能立即掌控陆军弹道导弹局或是喷气推进实验室1958年12月3日,艾森豪威尔总统命令将喷气推进实验室移交给NASA; 1959年9月,国防部自愿移交了陆军弹道导弹局。 的火箭技术。8月8日,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凯斯理工学院校长托马斯·凯斯·格莱南被提名为NASA的局长,休·拉蒂默·屈莱顿——过去10年间一直是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主任——被提名为格莱南的副手。他们的任命数日内就得到了批准。 载人卫星 在“探索者”发射六周后,兰利的马克西姆·A.法格特开始撰写返回式卫星的空气动力学技术方案。当时的主流认识是,航天器应当由飞得更高更快的飞机衍生而来,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设计一个由火箭垂直发射升空的“太空舱”。在太空中,太空舱的指向(或姿态)由推进器点燃的冷却气体控制。离开轨道时,它将采用弹道再入方式,并且用降落伞着陆。主要的先决条件是,火箭要有足够大的推力来获得轨道速度,而隔热层可以在再入过程中为太空舱提供保护。尽管已经开始研制大推力运载火箭,但是隔热问题正成为一个技术上的挑战。法格特决定采用圆锥型舱体,并且采用钝头朝前的方式进入大气层。钝头压缩空气并产生激波,从而防止大部分热量接触到太空舱。舱体的底部用烧蚀层保护,烧蚀层燃烧时剥离并落入太空舱后方的气体尾流中,这样可以阻止热量传递到舱体。由于太空舱不能产生空气动力的升力,只能沿弹道式轨道返回。这一思路被写入一篇题为《载人卫星的初步研究——无翼结构、非升力》的论文,提交给了3月18日在埃姆斯召开的空气动力学会议。 1958年9月,格莱南与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约翰逊同意合作研制“载人卫星”。10月7日,罗伯特·罗维·吉尔鲁斯在兰利成立了一个非正式小组,探索如何研制出“在实际可行的最早日期,能够进行轨道飞行并可以成功返回的载人卫星”。不言而喻,这就是说必须抢在苏联之前将人送入太空。11月5日,这一工作组正式成为太空任务组。NASA迅速邀请工业界就航天器提出概念建议,并且开始招募搭乘其飞行的“宇航员”。12月17日,格莱南宣布该计划被命名为“水星”。11家公司参与投标,1959年1月12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麦克唐纳飞机制造公司赢得了合同。 1959年4月9日,格莱南在被挤爆了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7名被选拔为宇航员的军方试飞员的名字。他们是来自海军的小艾伦·巴特利特·谢泼德少校,马尔科姆·斯科特·卡彭特中尉和小沃尔特·马蒂·施艾拉少校; 来自海军陆战队的小约翰·赫舍尔·格伦中校; 来自空军的维吉尔·伊凡·“格斯(Gus)”·格里索姆上尉,唐纳德·肯特·“德科(Deke)”·斯莱顿上尉和小勒罗伊·戈登·库珀上尉。 土星运载火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美航空公司改造了德国V2导弹的发动机,弹道导弹局将其安装到红石中程导弹上。当公司研发出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后,弹道导弹局用其全面升级了红石导弹,研制出木星中远程导弹。1955年,北美航空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西圣费尔南多谷建立了洛克达因分公司,专门设计制造发动机。该部门为空军的宇宙神洲际导弹设计的动力装置,可以用3台发动机输出总计36万磅至38万磅(1磅≈0.454千克,译者注)的推力。与此同时,公司评估了研制能产生100万磅推力的单台发动机的可行性。1957年4月,弹道导弹局启动了由一组由E1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先进火箭(号称“超级木星”)设计研究工作。经洛克达因公司分析,这种火箭与宇宙神三发动机火箭的推力相当。同年12月该研究结束时,陆军向国防部提交了《国家导弹与太空运载综合发展计划》。该计划指出,将4台这样的发动机并联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拥有150万磅推力的运载火箭,这一方案比研制单台具有相同推力发动机的方案可以提前几年实现。1958年6月23日,空军与洛克达因公司签署合同,要求其承担输出推力达到100万磅至150万磅的单室发动机的初步设计工作。洛克达因将这种发动机命名为“F1”。 1958年7月,高级研究计划署对采用并联技术获得150万磅推力运载火箭的方案表现出兴趣,但为缩短研制周期,要求采用已经试验过的发动机替代这种尚停留在纸面上的E1发动机。为此,冯·布劳恩建议将8台木星导弹的发动机并联在一起,并将其定名为“朱诺Ⅴ”为了发射科学卫星,“木星C”更名为“朱诺Ⅰ”。为了发射更重的有效载荷,“朱诺Ⅰ”增加了上面级,成为加长版木星导弹,即“朱诺Ⅱ”。接下来的多级运载火箭概念研究依次用“朱诺Ⅲ”和“朱诺Ⅳ”命名。因此,这一新方案成为“朱诺Ⅴ”。。从当时的火箭技术发展水平看,质疑者认为同时点燃8台主发动机是不可能的; 即使能够同时点燃,燃烧的不稳定性也会导致发动机关闭。然而,高级研究计划署于8月15日颁布了14号令,要求陆军弹道导弹局于1959年年底在静态试车台上测试并联火箭。1958年9月11日,洛克达因公司签署了合同,改进木星导弹发动机的结构,使其适于并联技术。洛克达因公司将这种发动机命名为“H1”。在准备测试平台时,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陆军弹道导弹局决定不采用将巨大的煤油和液氧贮箱一个个摞起来构成一个直径为20英尺(1英尺=0.3048米,译者注)的单体结构的安装方式,而是将8个红石导弹贮箱环绕在一个略粗些的木星导弹贮箱周围。9月23日,高级研究计划署将14号令扩展至包含4次试验飞行,首飞在1960年秋季进行,以便“为有能力完成更先进任务的多级运载火箭提供一种可靠的高性能的第一级推进器”。陆军弹道导弹局决定保留这种特殊的贮箱结构用于正样火箭。 1959年1月27日,NASA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国家航天器计划》。尽管该报告的署名是亚伯拉罕·海厄特——运载火箭的负责人,但报告的主要作者是密尔顿·W.罗森,一名后来接替了海厄特位置的工程师。报告开头先评述了先锋号、朱诺Ⅰ、朱诺Ⅱ及雷神艾布尔等火箭的研制都带有临时性,不能够作为国家太空计划的基础; 并指出,由于运载火箭的研发需要很长时间,必须在航天任务和有效载荷确定之前早早开始研制。报告提出了3个研发项目: 一是使用宇宙神导弹,它可以携带上面级或单独使用; 二是使用朱诺Ⅴ火箭,配以各种上面级; 三是使用并联了F1发动机的巨型运载火箭。2月2日,“朱诺Ⅴ”被更名为“土星”——一个早在几个月前已由陆军弹道导弹局非正式介绍过的名字。两天后,高级研究计划署要求“朱诺Ⅴ”的各种上面级作为紧急计划启动。接下来的几个月,为符合陆军弹道导弹局的现货采购模式,考虑采用现成导弹的方案,并且按照字母顺序命名、数字顺序细分的方法进行分类。土星A1火箭是按照罗森的建议,在火箭第一级上增加一个两级的大力神Ⅰ导弹构成的。土星A2火箭是根据陆军弹道导弹局的提议,将木星导弹并联在一起构成第二级。土星B1火箭是一个更长远的方案,将研发一个全新的第二级。上述所有提案都使用了煤油燃料发动机。亚伯拉罕·希尔弗斯坦早在1958年担任NASA总部的太空飞行发展办公室主任、负责管理设计适用于多种任务的火箭第一级之前,就已经是刘易斯中心的副主任,并且在19世纪50年代初就着手研制氢燃料发动机。宇宙神火箭和大力神火箭的半人马座上面级目前正在采用这种发动机来研发。3月,ARPR提议,这种上面级研制成功后应当用于土星火箭。可是到了7月,ABMA的结论是,现有的上面级十分有限; 特别是与拥有20英尺直径的土星火箭第一级相比,这些导弹的狭窄空间将会严重限制有效载荷。同时,空军也得出结论,他们可以用导弹的改进型实现国防部的目标,因而开始讨论将冯·布劳恩的团队和土星运载火箭移交给NASA。NASA十分乐意将这些资源据为己有,因为这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调整运载火箭。10月21日格莱南签字同意正式移交,但设施和人员的移交在6个月后才进行。 11月27日,在移交过程中,希尔弗斯坦组建了土星火箭评估委员会,该组织迅速重申火箭需要新的一级。主要问题是这些新型火箭级是否应当选用氢而不是煤油作燃料。就同等重量的推进剂来讲,氢的推力比煤油多出40%。如果上面级用煤油燃料,为满足推力要求,就需要更多的发动机、更多的推进剂和更大的贮箱容量——所有这些都是附加质量——尽管具有空前的推力,但火箭很快就会达到极限。陆军弹道导弹局倾向于采用煤油燃料发动机,但还是勉强同意了氢燃料发动机的方案,因为在土星火箭准备好接纳上面级之前,半人马座上面级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飞行试验,到那时判断发动机是否可靠才是公平的。因此,到1959年年底,采用现货产品改装的A系列方案由于能力有限被放弃了。B方案,即采用巨大的新型煤油燃料第二级的方案,由于决定使用氢燃料发动机,也被放弃了。在开发C系列的过程中,人们设计出一种“构件”模式,初步有3种类型: 最大的是C3型,由SⅠ,SⅡ,SⅢ、SⅣ和SⅤ级组成; C2型是从C3型里去掉SⅢ级; C1型是从C2型里再去掉SⅡ级。因此,不管怎么命名,第一发运载火箭将由SⅠ,SⅣ和SⅤ级组成!当时正在研制的2万磅推力的氢燃料发动机能够为SⅣ和SⅤ级提供动力,而SⅡ和SⅢ级需要20万磅推力的发动机(SⅡ级有4台发动机,SⅢ级有2台发动机)。希尔弗斯坦建议立即着手研制这种新型发动机(该发动机于1960年5月31日签订合同,被洛克达因公司命名为“J2”)。土星C1,C2和C3火箭计划用来发射空间站、载人任务的组件,这些组件将在太空进行组装和运行,甚至还计划用于发射环月任务。而落月任务需要进行数次C3火箭发射,每次发射飞行器的一部分; 或者采用由多台F1发动机提供动力的火箭,将飞行器一次发射上去。12月7日,高级研究计划署接受了希尔弗斯坦的建议,要求针对下面两种模式开展工程及成本研究: ①采用4台并联的2万磅推力氢燃料发动机的SⅣ级; ②基于“半人马座”构型、采用两台这种发动机的SⅤ级。12月28日,NASA/ABMA提交了该研究报告。几天后,按照土星运载火箭评估委员会的意见,NASA批准了一项研制10枚土星C1运载火箭的计划。1960年1月14日,艾森豪威尔敦促NASA加快“超级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并且在1月18日给予土星火箭项目最高的国家优先等级——即众所周知的“DX”——用于采购物资和支付加班费。1960年7月1日,艾森豪威尔出席了将位于亨茨维尔的陆军弹道导弹局更名为“乔治·C.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仪式,NASA任命冯·布劳恩担任中心主任。 NASA的长远规划 1959年初,众议院航天和太空探索特别委员会发布了《未来10年太空计划》,这是航天团体通过民意调查形成的一套研究报告。在水星计划后的载人航天计划中,最为突出的是环月飞行。这项月球勘察任务将作为落月和月面探索的先期任务。1958年12月15日,冯·布劳恩已经向格莱南简要阐述了如何进行月球着陆。最简单的方案,即众所周知的“直接上升”登月,已经在一部1950年广受欢迎的电影《目标月球》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但经冯·布劳恩计算,这种方案需要一枚至少由10台当时正在研发的最大推力发动机并联而成的火箭。他坚持采用一种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一系列小型火箭将专门的组件发射升空,并在地球轨道上组装成飞船。他概括描述了4种可选方案,其中要使用多达15枚小型火箭将200吨的飞船组件送入低地球轨道。然后在地球轨道将这些组件组装成飞船,再前往月球。他发现,事实上组建一个空间站更为理想,在那里可以完成月球任务的准备工作。鉴于此,1959年4月7日,格莱南要求1960财年出资开展空间交会任务的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 明确在太空中能够对航天器相对位置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 研发能够使一个航天器定位并跟踪另一个航天器的设备; 研发使火箭沿预定轨道精确运行的导航控制系统。 1959年NASA制定其长远规划时,还不敢想象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实现载人登月 第二天,也就是4月8日,NASA为载人航天飞行成立了研究指导委员会,以研究选择水星计划后的航天活动。委员会主席由亨利·J.戈特担任,他当时在埃姆斯中心,但9月便成为罗伯特·H.哥达德航天飞行中心主任。哥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由NASA于1959年5月1日在马里兰州的格林贝尔特市成立。戈特邀请各领域中心为委员会推荐代表。他们在5月25日至26日首次召开会议,6月25日至26日再次会谈,最终在12月9日得出了结论。委员会研究了冯·布劳恩的设想,将9个半人马座级火箭发射到低轨道,作为“逃逸”推进系统(并补给燃料),另外3枚火箭用于进入月球轨道和月面着陆(并补给燃料),1枚火箭用于脱离月球轨道,1枚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启动任务——总共进行14次火箭发射,且所有发射必须在几周内完成,因为在太空很难保存低温推进剂。尽管当时正在考虑的更为强劲的土星改进型火箭可使任务变得简单,但委员会的结论是“直接登月”更为简单。然而,由于要花费多年时间开发所需的运载火箭,委员会还是提出了一项战略规划: 土星火箭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空间站组装,在60年代末实现环月飞行,在70年代实现月球着陆。项目计划与评估办公室主任霍默·J.斯图尔特在准备向国会提交的《十年规划》中采用了这份报告。12月29日,希尔弗斯坦成立了由副局长理查德·E.霍纳任主席的太空探索计划委员会,负责监督计划的开发与实现。1960年1月28日,霍纳向众议院科学与太空航行委员会提交了《十年规划》。3月28日,格莱南将该计划提交到参议院的航空与航天科学委员会。 构思阿波罗飞船 1959年5月27日,吉尔鲁斯已经指示太空任务组对“先进载人飞船”的可行性进行研究。8月12日,H.库尔特·斯特劳斯领导的新计划小组成立,开始研究一项包括自动卫星、探测器和着陆器在内的为载人登月做准备的先进计划。8月18日,该小组建议,要研究的首个主要项目应该是“第二代”飞船,该飞船能搭乘3名乘员,在太空和大气中有机动能力,有先进的逃逸装置,能以36000英尺/秒的速度接近月球并从月球返回。1960年1月,希尔弗斯坦向吉尔鲁斯建议,这个新计划应该命名为“阿波罗”。2月1日,冯·布劳恩向土星火箭评估委员会提交了《基于土星运载火箭的月球探索计划》,精练地阐述了如何进行月球着陆。3月5日,太空任务组受命起草一份有关先进载人飞船的详细说明。3月8日,完成草案的初步提纲,4月到5月通过与其他领域中心的磋商使草案得到细化,6月正式发布。该方案能够支持3名乘员在袖管一样的环境中飞行长达14天; 能够使用土星C1和C2两种火箭; 能够与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实验室”联合运行,并完成“月球探索”任务; 有望在1966年为载人飞行做好准备。5月16日至17日,兰利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NASA范围内的会议,评估有关空间交会的问题。会议一致认为,应当寻求资金进行试验,以研究空间交会的可行性。5月25日,太空任务组成立了由罗伯特·O.皮兰德负责的先进航天器小组,负责三乘员飞船的初步设计研究。7月5日,众议院科学与太空航行委员会宣称,《十年规划》是目前来说最好的一项计划,但还远远不够; 委员会建议应当实施一项“高优先级计划”,从而“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登月探索”。7月25日,格莱南批准了“阿波罗”的命名。7月28日,屈莱顿在总部举办的为期两天的NASA工业项目计划会议一开始,便宣布评估NASA运载火箭研制计划的工作和他们对于水星计划后执行载人任务的强烈愿望(之所以说强烈愿望,是因为当时尚没有资金支持)。8月30日召开了另一次会议,目的是全面梳理太空任务组定义的飞船的各类要求,强调飞船不但能够在地球轨道上与空间站对接,还要能够环月飞行,并且能够直接完成登月任务。1960年9月1日,太空任务组任命费格特掌管飞行系统部,并且在其中成立由皮兰德领导的阿波罗项目办公室飞行系统部的阿波罗项目办公室在1961年12月被升格为直接向吉尔斯鲁汇报,1962年1月被阿波罗飞船项目办公室取代。。 9月12日至13日,太空任务组梳理出阿波罗飞船研制合同的潜在工业投标商,并发布了正式的投标要求。截至10月9日时,总共收到14份标书。10月25日,圣迭戈的肯韦尔/宇航公司、费城的通用电气公司、巴尔的摩的马丁公司分别获得为期6个月总额为25万美元的研究合同以开展方案设计。10月21日,太空任务组决定飞船必须采取舱体设计,其中“勤务舱”应该在再入前抛掉,搭载乘员返回地球的“指令舱”应当有0.35的升阻比以保证其拥有足够的滚动能力,从而让飞船能控制其高超声速轨道瞄准特定的着陆落点。结合整体隔热层设计,可以达到最大重力加速度为8g的理论值。11月,上述所有信息都写入一份启动工业研究的文献里,从而传递给工业部门。同时,9月30日,太空探索计划委员会决定选用土星C2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并加快它的研发,原因在于飞船太重,无法用C1火箭发射。然而,10月5日,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同意了太空任务组的请求,利用土星C1火箭发射“样板”飞船,以测试抛弃发射逃逸系统,并补充利用更小的小乔伊Ⅱ型运载火箭进行的“真实”测试。 乔治·M.洛在1958年参加了为创建NASA打基础的工作团队,此后担任了刘易斯推进实验室特殊计划分部的主任,这次他被任命为NASA总部航天开发办公室载人航天项目主管。在1959年12月8日重组时,他所在的部门成为航天计划办公室。1960年10月17日,洛告诉了希尔弗斯坦自己的想法,即成立一个委员会更加详细地研究环月目标,从而确保阿波罗飞船能够支持登月任务。 前往月球的方式——任务模式 1960年9月1日,曾在美国无线电公司担任高级经理的小罗伯特·查宁·西曼斯接替霍纳成为副局长。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协助格莱南和屈莱顿,就如同NASA的“总经理”。1959年底,兰利研究中心成立了月球任务指导组,研究与登月相关的各类问题。小威廉·H.迈克尔的一篇论文概述了专用飞船如何在月球轨道上同它的母船分离,并下降到月面,然后从月球起飞再次与母船交会对接。迈克尔提示到,小型登月器着陆并从月球返回所需的推进剂比整个飞船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要少,因此将飞船分为两部分可以大幅减少运载火箭的质量。其复杂性在于在月球轨道上进行交会对接。西曼斯第一次访问兰利研究中心时,约翰·科尼利厄斯·霍博尔特向他简述了这一过程。由于西曼斯曾经参加过一项空军主导的利用航天器拦截苏联卫星的计划,因此他对于空间交会对接的概念比较熟悉,随后他要求工作组在12月向总部进行汇报。12月10日,工作组向太空任务组简述了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好处,随后又在12月14日向在华盛顿的管理者们简述了飞船如何在轨组装,与直接登月方案相比月球轨道交会方案可以获得的质量上的节省,以及交会对接的可行性。在进行上述介绍时,霍博尔特认为应当开门见山。 霍博尔特概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的概念 他到各个领域中心进行“认识性”访问后不久,西曼斯决定进行一些改组。他让太空任务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单元”,直接向希尔弗斯坦报告,而不是通过兰利研究中心的主任弗洛伊德·L.汤普森向研究与先进技术办公室报告。这次变动在1961年1月3日得以实施,它反映出太空任务组在水星计划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项举措在当时符合首次载人飞行和阿波罗飞船设计的需要,管理这两项职能最好的方式是简化与希尔弗斯坦——全权负责载人航天任务的人的沟通。西曼斯还任命洛担任载人飞船和飞行任务负责人,让他直接接受希尔弗斯坦的领导,而不仅仅是一个隔着数个层级的项目主管。 1961年1月5日至6日,在收到冯·布劳恩的地球轨道交会对接方案、霍博尔特的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方案,以及来自总部的梅尔文·萨维奇的直接上升方案后,太空探索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洛刚刚建立的临时委员会,将其职责扩展为研究登月任务模式,并要求其提交纳入1962财年预算的成本与进度估算。考虑到交会对接已经成为一项NASA必须掌握的技术,洛建议寻求资金着手研发这一能力。同时,在1月10日,兰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