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述  1.1 色彩与色彩构成 人们每天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就人类本身而言,也同样存在着色彩的差异。如黄色人种、黑色人种、白色人种、棕色人种等。可以说,色彩是无处不在的。有了色彩,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和谐。总之,如果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了色彩,那将是无法想象的。 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当阳光普照大地,万物随之增辉添色。色——指颜色,彩——指各种色彩。色彩就是各种有色光反映到人们的视网膜上所产生的感觉。 我们知道了色彩是有色光反映到人们的视网膜上所产生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才使人们的生活、思想甚至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升华。如何用色彩去点缀、美化我们的生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与精彩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色彩构成规律,才能把色彩搭配得更合理、更科学、更美丽。 构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形式。色彩构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性,按照美的色彩关系法则,重新设计、组装、搭配,形成符合审美要求的色彩关系。 1.2 色彩构成与设计 色彩构成的方法与设计的应用由来已久。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利用自然的有色物质来文身、文面、装饰器物,如图1-1所示;或者绘制图腾纹样与壁画,如图1-2所示;或者巧妙地用带有色彩的兽皮和花草做装饰,并逐渐用更多的色彩如红、蓝、绿、黄、金、银、白、黑等色美化宫殿和庙宇,直到现代,人们仍能从中感受到它的豪华、灿烂和神秘。可以说,以上是人类较早的色彩构成实践与设计实践。 现代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设计色彩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对色彩和设计的要求也日趋强烈。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无论你是否在意,色彩都与你形影相随。人们始终希望并尽一切可能利用色彩的特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信仰,装扮自己丰富而美丽的生活,使色彩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1.3 色彩构成与生活 由于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因此,正确选择色彩,可极大地美化人们的生活。仅从人们的居室色彩来看,大多数房间在色彩的选择上往往单调沉闷,如果在选择色彩时注意与家具及其他物品的色调搭配协调、相辅相成,就能相得益彰,同时可以增强房间的色彩效果,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增光添彩,从而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事实上,人们的衣(图1-3和图1-4)、食(图1-5和图1-6)、住(图1-7和图1-8)、行(图1-9和图1-10)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对色彩进行设计,并进行合理配置。人们需要经常改变和调节原有的色彩,使之更加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视觉要求,增加视觉和精神上的快感,并提高生活的质量。 在1.3.1小节中我们讲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对色彩进行设计,进行合理配置。这说明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和谐的色彩,比如,时尚华丽的衣裳(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色彩)让人回味无穷;温馨的家居环境(色彩)让人身心舒适;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代步工具色彩)给人以便利的同时又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人们在享受这些的同时,是色彩在其中扮演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角色。仅从服饰方面的色彩搭配来看,就足以说明色彩在生活中的无可替代性。服装色彩是人们感观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吸引力,若想让自己在着装搭配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就必须充分了解色彩的特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搭配,这样不仅可以修正、掩饰自己身材等方面的不足和欠缺,而且还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气质和魅力,使自己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色彩构成的应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随着现代文明、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重视,为更多的人所享用。它不仅适应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对色彩的需求,而且对人们的精神享受和人类发展要求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满足。归根结底,生活离不开色彩。 第一章 概述 图 1-8 图 1-9  第二章 色彩基础知识  2.1 光.与.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把太阳光从一小孔引进暗室(实验室)。透过来的白而亮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在荧幕上,呈现出一条十分美丽的彩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从而揭示了光学原理,也解释了彩虹的形成原因。 1. 光 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所以也叫光波。 2. 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和无线电波,这些光线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并都有自己的波长和振动频率。通常所说的色彩是能够引起色觉的部分——电磁波,这段波长称为可见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故称为不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80nm 的电磁波;红外线的波长范围是大于780nm 的电磁波;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小于380nm 的电磁波。 3. 光源 简单地说,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太阳光、灯光、火光、荧光等。其中太阳是最大的光源。 人类通过对色彩的研究,认识到色彩和光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物体的属性各有不同。因而,受光 的照射后,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其余的光被反射 或透视,形成了不同的颜色。色彩是眼睛对可见光 的感觉,这种感觉也随着明暗变化而变化。不仅如 此,色彩感觉往往随着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的变化 而发生微妙的改变。 太阳光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光,在太阳光照射下 的物体的颜色基本呈现相对稳定的色彩。因此,白 天自然界中物体的颜色是丰富多彩而又千变万化 的。可是到了晚上,由于月光是太阳照在月球上的 反射光,因而,所有物体都会显现出一片灰蒙蒙、清 淡淡的暗灰色。在月光下,人们是无法辨认物体的 颜色的。由于光源色的不同,同一物体的颜色被不 同光源照射也会发生改变,例如,一块白布,在白光 的照射下呈白色,在红光的照射下呈红色,在绿光 的照射下呈绿色等。 色彩产生的条件有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有光(可见光);其次,人们有正常的色觉;再次,人们的 生理、心理对色彩感觉的影响;最后,光源色变化对 物体、对色觉的反映。 2.2 自然色彩与绘画色彩 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千变万化的色彩。春天,春光明媚、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百花齐放,如图2-1 所示;夏天,和风细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莲叶满池,如图2-2 所示;秋天,秋色迷人、秋色宜人、果实累累,如图2-3 所示;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瑞雪纷飞、冰封雪盖,如图2-4 所示。 自然色彩,一般指在阳光照射下的一切景物的颜色,它随着季节、气候、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早、晚景物的受光面呈暖色调,背光面呈冷色调。中午,受光面呈冷色调,背光面则有暖色味的感觉。 绘画色彩就是研究物体在光照射下所呈现的丰富色调,同时用绘画色彩解决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及其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的关系问题。中国是一个色彩古国,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演绎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法则。中国画(图2-5)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和光源色的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中国画、油画(图2-6)和水粉画(图2-7)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较大差异,在薄与厚、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种矛盾体中求得视觉上的最终统一。在传统油画技法里,色彩的影响力也是极为显著的,画家可以凭借理解、想象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显露其自身的魅力和美感。因此,画家的色彩感觉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画家必须对色彩的纯度、明度、色相及色相之间的细微差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才能驾驭它并发挥它最大的作用。虽然自然界的色彩为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并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彩相貌,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总是在不断提高和变化的。特别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到色彩的差异性,同时也认识到它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这种色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构成了绘画色彩的基本关系,成为我们掌握绘画色彩关系的关键,因此,色彩成为我们表现自然、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勤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色彩,才能把自然色彩转化为绘画色彩,才能设计出我们需要的最理想的色彩画面和艺术作品。 1. 物体色 物体的颜色称为物体色,也是物体本来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又称为固有色,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物体的颜色。 2. 环境色 物体所处环境的颜色称为环境色。事实上,任何物体的颜色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一种绝对的颜色,因此,它必须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3. 光源色 光源所发出的光的颜色称为光源色。一般太阳光、灯光、火光等光源发出的光是呈黄色和红色的。 4. 三者的关系 1)迎光面受光源色的影响 受光色调=光源色+固有色 2)中间色受固有色的影响(固有色成分最多) 中间调=固有色+光源色(少)+固有色(少) 3)背光面受环境色的影响 背光面=固有色+环境色 2.3 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 绘画色彩是研究光与物体相互影响的规律。绘画色彩侧重表现光与色,设计色彩重在创意色彩元素。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 第二章 色彩基础知识 侧重点不同。设计色彩是利用色彩的构成规律来表现人们的设计理念。 在各种设计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元素。研究表明,人们对有彩色系——红、橙、黄、绿、 青、蓝、紫的关注程度、敏感程度,远远大于无色系的黑、白、灰。在实际设计中,人们主要运用色彩的三大基调,即高明度基调、中明度基调、低明度基调和九个基本调式进行色彩设计与色彩的搭配,同时根据高明度基调的色彩对比,中明度基调的丰富、含蓄,低明度基调的沉稳庄重,设计出符合审美和实际要求的作品,如图2-8 所示(图书封面设计作品)。 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心理,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色,以达到吸引读者、强化宣传的目的,如图2-9 所示(图书封面设计作品)。 2.4 色彩的生理与心理 人们长期固守一地,就会产生惰性,思想也会僵化,一旦换个新环境,就会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视觉也是一样,从暗的房间里来到明亮的室外,眼睛需要慢慢地睁开、睁大,否则,强烈的色差会伤害眼睛。我们经常看到被困在黑暗中的人,要用厚毛巾蒙住眼睛,逐渐揭开才能恢复正常视觉,这种现象的过程叫明适应。相反,从亮处忽然进入暗室,刚开始什么也看不见,过5~8分钟就会慢慢看见暗室里所放的东西。从明到暗的适应过程就叫暗适应。 另外,当我们从普通灯泡(呈黄红色的光)的房间里走出来,到另一间日光灯(带蓝白色的光)的房间,我们会有不太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日光灯的房间色彩比普通灯泡房间的色彩明亮。可是,没过多久就会习惯,这种人们对色彩的适应过程叫色适应。当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并通过视觉神经 传入大脑,大脑再经过思维、整理与以往的观察经 验产生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并能引起情感、意志等 一系列心理反应,这就是色彩的心理特征。 色彩在实际生活中,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各个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色彩的象征意 义、表情特征、心理联想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任务”。 色彩不仅有冷暖、大小、软硬、轻重、活泼、庄重、强弱等表情特征,同时也能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既能让人联想到具象的物体,也能让人联想到抽象的事物。 1. 具象联想 (1)红色:让人联想到苹果(图2-10)、红旗(图2-11)、口红(图2-12)等。 (2)橙色:让人联想到橘子(图2-13)、成熟的柿子(图2-14)、胡萝卜(图2-15)等。 第二章 色彩基础知识 图 2-14 (4)绿色:让人联想到树叶(图2-19)、草地(图2-20)、禾苗(图2-2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