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将“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作为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基本构造,以“心中永远充满正义、目光不断地往返于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之间”、“与其批判刑法不如解释刑法”为解释理念,对诈骗罪的基本问题与金融诈骗罪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本书既植根于中国的立法与司法现实,又将相关问题置于世界刑法理论之林展开讨论;既对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作出了创新的解释结论,又对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既注重以妥当的法哲学理念为指导解释刑法条文,又重视从具体生活事实与解释结论中抽象出刑法解释的一般原理。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法律实践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适合于具有法学兴趣,尤其是关注刑法问题的其他读者。

序说 诈骗罪是国民身边最常见的犯罪之一,却并不像盗窃罪、抢劫罪那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罗马法中就存在诈骗罪的原型,但即使在加罗林纳刑法典(Constitutio Criminalis Carolina)中,也仅处罚与诈骗相关联的伪造铸币、伪造印章、不正当使用度量衡的犯罪;直到1851年,普鲁士刑法典第241条才将诈骗罪从伪造罪中独立出来规定为财产罪。在英美法领域,作为财产犯罪的诈骗概念,在19世纪以后才得以确立,而且其发展过程相当复杂:从伪造罪、不正当使用度量衡罪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与盗窃罪的一部分相结合,形成现在的诈骗罪。参见[日]木村光江:《财产犯论の研究》,313页以下,东京,日本评论社,1988。我国奴隶制时代的刑法、封建制时代的秦汉刑律中也不见诈骗罪,只是隋唐刑法中可见诈欺官私以取财、诈为官私文书以求财、诈疗疾病以取财等诈骗犯罪。参见张晋藩等:《中国刑法史新论》,368页、410页、439页、457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 但是,诈骗罪又是一种发展变化十分迅速的犯罪类型。换言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诈骗犯罪的手段、对象、发生率等必然且立即发生变化。例如,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换为商品经济之后,合同成为交易的重要手段,合同诈骗迅速增加;在商品流通发达后,以伪劣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诈骗犯罪频繁发生;同样,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罪随之也越来越严重;信用卡使用与信用卡诈骗几乎同时越来越普遍。“可以说,诈骗罪正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日]木村光江:《诈欺罪の研究》,12页,东京,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目 录

序说1

第一章诈骗罪的基本问题7

第一节基本构造7

第二节行为对象13

一、 财物的界定13

二、 财产性利益18

三、 财物的性质43

第三节欺骗行为57

一、 欺骗的实质58

二、 欺骗的内容59

三、 欺骗的方式70 

四、 欺骗的类型79

五、 欺骗的程度83

第四节陷入错误86

一、 受骗者的范围86

二、 受骗者与被害人不必为同一人109

三、 受骗者陷入或强化认识错误112

四、 认识错误与恐惧心理的竞合119

第五节处分行为123

一、 处分行为要素的根据与机能123

二、 财产处分者的范围与资格128

三、 处分行为的客观面145

四、 处分行为的主观面157

五、 处分行为的判断168

目录第六节取得财产187

一、 取得财产的含义187

二、 取得财产的类型188

三、 取得财产的主体199

第七节财产损失203

一、 财产损失204

二、 “财产”损失206

三、 财产“损失”239

第八节主观要件260

一、 诈骗故意的认识内容260

二、 诈骗故意的意志因素276

三、 非法占有目的的要否281

四、 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292

第二章金融诈骗罪的共性问题317

第一节法条关系317

一、 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概述317

二、 特别关系的确定325

三、 特别法条的适用前提332

四、 特别法条内容不周全的处理335

第二节客观要件343

一、 客观行为344

二、 行为对象358

三、 危害结果360

第三节主体要件365

一、 问题所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