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

作者:徐忠明

丛书名:法律与社会丛书

定价:3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153474

出版日期:2007.08.01

印刷日期:2007.08.06

图书责编:方洁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本书力求用多元复杂的史料来彰显和刻画明清时期法律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庶民和精英的关系结构中进行互动的解释。首先,本书继续拓展明清时期司法文化研究的资料范围,例如关于谚语、笑话、竹枝词和地方志的专题讨论。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庶民百姓的法律意识、法律心态和法律诉求,也渗透了精英阶层的某些想法。其次,本书尝试利用传记资料来检讨明清时期的司法实践,揭示司法运作与司法裁判中被档案所遮蔽的若干“隐秘”问题。 本书适合法学、历史学、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法律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徐忠明教授的文集即将出版,承他不弃,让我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并嘱我作序。在此,我想稍稍谈一谈我在阅读本书后,对于研究方法和旨趣的一点感想。 近年来,本书作者一直致力于明清司法文化和民间法律意识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一两年中,他对材料的开拓尤为重视。我们看到,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已经充分体现出这一努力所取得的突破。作者的视野从原先的文学作品、司法档案和诉讼文书逐渐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所选取的研究材料范围涉及谚语、竹枝词、笑话、地方志和自传等“千奇百怪”的形式,以此来解读传统中国民间大众与精英阶层的法律心态。据我所知,徐教授最近又热衷于“捣鼓”善书、日用类书、知县日记等资料,想必他的史料范围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有必要指出的是,之所以说这些材料“奇怪”,倒不是因为它们芳踪难觅;恰恰相反,这些具有民间色彩的素材在数量上相当丰富,只是一直以来难以进入法律文化史学者的“法眼”。很多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在法律史和法律文化史的研究中,正史、典章、律例条文和司法档案等官方史料具有更高的“证据效力”,而民间性资料效力则较低,只能用以辅证。我犹记得去年11月份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举行的“传统中国与法制”研讨会上,作者曾经提出了史料的效力等级不能一概而论的观点。在他看来,史料的价值视乎研究什么或如何研究方能确定。我想,这本文集无疑是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的一个范本,应该会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有益的启发。 虽然材料看似零碎,但是,在文章的编排上,作者却颇为精心地设计了一条由“民间”到“官方”的暗线,使全书得以串连起来而成为一个相对有序的整体。首先,作者选择以谚语、竹枝词、笑话和地方志资料为...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康乐园2007年3月17日目  录

序(杜金)1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

--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分析1雅俗之间:清代竹枝词的法律文化解读44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

--以《笑林广记》为中心的考察73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

--以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114明清时期民间诉讼的态度与策略178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228一个绅士眼里的清初上海的司法实践

--以《历年记》为范围的考察270清代中国司法裁判的形式化与实质化

--以《病榻梦痕录》为中心的考察331参考文献413跋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