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乳腺癌保乳治疗与切缘精准评估技术
作者:张国君,[日]大竹徹
定价:1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44217
出版日期:2023.09.01
印刷日期:2023.09.19
本书籍主要面向从事乳腺专业及相关医疗专业等专业人士,函盖保乳治疗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乳腺癌保乳治疗的起源与发展,国际及国内乳腺癌保乳治疗现状以及主要面临的问题,保乳手术的适应征,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选择,保乳手术后放疗、保乳术后的监测以及术后复发的处理,特殊人群的保乳等,并重点介绍对保乳手术安全切缘认识的进展及其评估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术中辅助切缘评估新技术的进展,有望改变手术流程,使外科医生对切缘进行即刻评价,辅助术中决策。本书籍旨在为读者提供循证支持的临床实践指导,并启发临床乳腺癌保乳切缘评估新技术的开展。
more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公派到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留学,师从日本著名乳腺癌专家安达勇教授、福富隆志教授,以及本人后来的博士生导 师、福岛医科大学外科的阿部力哉教授,逐渐开始接触乳腺癌手术的保乳治疗,对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理念以及乳腺癌外科手术的变迁有了初步的理解。当时在日本学术界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乳腺癌学会邀请美国一位著名乳腺外科专家去日本做“乳腺癌缩小手术”主题演讲,本意是想请这位专家介绍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由于邀请方和被邀请方在对“缩小手术”理解上的差异,再加上沟通的原因,结果美国专家讲的是有关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内容,使主办方甚为惊讶。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乌龙”事件,阴差阳错地促成了保乳手术在日本的快速发展和普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保乳手术比例迅速提高,到2003年已经超过乳房切除手术,并持续稳定在50%~60%。 在日本学习6年之后,笔者赴美在哈佛医学院的丹娜法波癌症研究所(Dana Farber Cancer Institute)做博士后研究,有幸结识James D Iglehart、JR Harris、Eric Winer、Ian Smith等乳腺癌国际著名学者,参加每周的Seminar和Tumor Board,讨论诊治方案。美国作为保乳手术的首创者和倡导者,其理念和操作规程无疑是领先的,这给了笔者全面学习和切实体验的机会,使笔者掌握了保乳手术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对适应证的把握、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的管理,以及综合治疗的实施等。 2008年,笔者回国就职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带领团队率先实施了汕头市第一例保乳手术并着力推广,其后不久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Armando Giuliano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汕头第一例前哨淋巴结活检,从而在乳腺癌治疗技术相对滞后的地区和医院推行了单病种管理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使该院的乳腺癌综合诊治水平逐年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 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开展与推广,是一个由不理解到逐渐理解、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三四十年。保乳手术起源于欧美,逐渐在全世界推广。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前半叶,以美国NSABP B-06和意大利MilanⅠ为代表的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加放射治疗获得与根治性全乳切除术同样的临床生存效果,奠定了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该治疗方式逐渐成为欧美等国家多个学术团体和联盟的共识或指南。时至今日,国内外指南都一致认为,“具有保乳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只要是符合保乳手术条件,在获得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要尽可能地实施保乳手术”,这样也更符合恶性肿瘤治疗的伦理要求。 同时期的我国,保乳手术起步较晚。我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文献,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文献是几篇放射治疗的报告,对保乳手术(时称保守手术)加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疗效分析,包括山东省肿瘤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等机构;200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保宁教授发表了有关中国保乳手术10年经验的总结报告;随后2005年,由张保宁教授牵头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协作进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切除乳房治疗的872例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近年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等也陆续报道大样本的保乳手术临床研究。这些研究均证明,保乳治疗在中国是可行的,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无负面影响,相反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合个人经历以及对保乳手术的思考,笔者一直想写一本有关保乳手术的专著。目前国内外有关保乳手术的专业书籍较多,英文版(包括再版)的有上百种,中文版的也有十几种,大体上已经涵盖了保乳手术的方方面面,因此,思考如何写出特色是本人迟迟未下笔的主要原因。本书除了介绍保乳术的历史、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外,特别突出了保乳手术切缘评估的技术手段。保乳手术安全切缘的病理学评估一直是“金标准”,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诊断保乳切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保乳手术的成功。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进步,为术中精准评估切缘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国内外与该技术相关的研究大多尚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如何提高靶向性、降低假阴性率或假阳性率也是不小的挑战,但该技术的应用潜能依然令人期待,尤其是通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解决上述瓶颈问题。本书重点阐述了术中实时、动态、无创性地评估手术切缘的技术,也是主编团队近二十年来,面对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率高等关键科学问题,力争 精准、降低乳房内复发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临床应用的结晶。 本书完稿后,承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徐兵河教授,著名乳腺外科专家、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为本书作序;清华大学出版社孙宇副总编在书稿的编撰和出版各个环节的鼎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封面图片引自 Implementation and benchmarking of a novel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clinically evaluate tumor-specific fluorescent tracers[J]. Nat Commun, 2018, 9(1): 3739. 2023年6月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