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理科物理实验教程(第2版):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
作者:吴平、陈森、胡淑贤、闫丹、刘辉、赵雪丹、谢子昂、李莉、付国栋、张师平、裴艺丽、邓世清、段嗣斌、杨继昆、李亚男、左忠琪
定价:10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59709
出版日期:2024.05.01
印刷日期:2024.04.17
本套教材内容是在《物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对接学生未来工作 需要,对理科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置及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研究和多轮教学实践锤炼而确定的。教材内容注重与当前科学研究方法、手段、内容的衔接,凝聚和固化了 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教师近年来取得的许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实践成果。本套教材分为 2 册,本书是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内容包括近代物理 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教材编写尝试采用我们提出的兴趣引导的反溯教学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反溯到其应用的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物理现象, 或直接面向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为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与现代科学技术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有用”、“能用”、“要用”,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理科学生以及希望进一步学习物理实验课程的工科学生物理实验教学用书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研究生或其他人员参考。
more >前言 《理科物理实验教程》的内容是在《物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基础上,对接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对理科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置及内容进行逐一梳理、研究和多轮教学实践而确定的,凝聚和固化了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科教师近年来取得的许多物理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实践成果。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角度出发,精选实验项目选题及内容,努力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每个实验项目的要求与内容设计编排都经过多轮教学实践锤炼,在重视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学习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和研究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教材分为2册,内容涵盖物理实验课的作用与任务、测量误差与实验数据处理基础知识、力学实验、热学实验、电磁学实验、光学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教材内容涉及许多科研、生产所应用的基本物理原理、测试方法、仪器装置使用和测试数据分析,并随课程进行循序渐进加强研究性实验内容强度,特别是现代物理实验和课题型实验,从实验方法、测试内容、数据分析方法到装置,为开展有一定深度的研究型实验搭建了平台。在课题型实验阶段,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学习的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以及所用过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完成综合性研究课题。每一个课题型实验都可以让学生经历从文献阅读,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与总结的完整的研究过程,并通过整个过程掌握各种相关仪器设备与测试方法的原理、使用与数据分析方法。现代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还是一个通用、开放实验平台,学生可自行提出和开展更多课题型实验项目研究。计算模拟实验涉及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计算软件的使用与计算。我们希望本套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课程时使用的教材,也能够在他们未来工作中是可用的参考书。 本书是本套教材的近现代物理实验与计算模拟实验分册。内容包括近代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课题型实验和计算模拟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侧重于物理现象规律与原理,现代物理实验侧重于样品制备、物理测试技术与测试数据分析方法,课题型实验则是综合运用基本物理知识和测试技术完成小课题研究,计算模拟实验涉及VASP、Gaussian、ADF、ORCA等计算模拟软件的原理和使用。书中各实验的编写尝试采用我们所提出的兴趣引导的反溯教学方法,从科学技术发展反溯到其应用的基本物理学概念、原理和物理现象,或直接面向学生未来工作需要,为物理实验课程内容增添时代气息与现代科学技术色彩,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内容“有用”“能用”“要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我国物理教学工作者编著的大量教材、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有些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有些未能一一列出,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吴平(前言、实验1.1,1.2,1.6~1.10,1.12~1.19,1.21,1.29,1.30,2.1~2.6,2.20,2.26~2.28,第3章),陈森(实验1.4,1.5,1.11,1.23,1.25,1.26,1.28,2.24),胡淑贤(第4章),闫丹(实验2.12,2.14~2.16),刘辉(实验1.20,2.7,2.17),赵雪丹(实验1.3,1.22,1.24),谢子昂(实验1.27,2.23),李莉(实验2.11,2.22),付国栋(实验2.13,2.21),张师平(实验2.19,2.30),裴艺丽(实验2.10),邓世清(实验2.18),段嗣斌(实验2.8),杨继昆(实验2.29),李亚男(实验2.9),左忠琪(实验2.25)。教材的体系框架、统稿和定稿由吴平完成。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3年9月于北京科技大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