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1
第一章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与竞争格局/2
一、 欧洲/2
(一) 丹麦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2
(二) 德国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5
(三) 法国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9
(四) 欧洲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格局/13
二、 北美/14
(一) 美国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14
(二) 加拿大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22
(三) 北美新能源领域的竞争格局/29
三、 澳大利亚/32
(一) 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发展背景与战略/32
(二) 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36
(三) 澳大利亚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37
四、 东亚/38
(一)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趋势/38
(二) 韩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与趋势/40
第二章全球高校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43
一、 跨学科整合的新能源人才培养——柏林工业大学/43
二、 面向应用研究的“合同科研”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46
三、 可持续能源设计的人才培养——丹麦技术大学/48
四、 跨学科通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52
五、 可持续能源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斯坦福大学/56
六、 能源系统工程师的培养——多伦多大学/59
七、 未来能源系统工匠的培养——阿尔伯塔大学/62
八、 再生能源工程师的摇篮——新南威尔士大学/65
(一) 课程体系/65
(二) 实践/67
(三) 师资队伍/70
(四) 就业机会/70
九、 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人才——东京工业大学/70
十、 培养通用型能源工程人才——汉阳大学/72
第三章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75
一、 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发展动向分析/75
(一) 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75
(二) 我国新能源发展趋势/76
(三) 我国新能源战略政策/78
二、 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趋势分析/79
(一) 新能源技术发展趋势/79
(二) 新能源领域创新技术/80
三、 我国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比较分析/82
(一) 全球新能源发展战略国家比较/82
(二) 我国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差距/84
第四章我国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87
一、 从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清华大学、青海大学/87
(一) 青海省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87
(二) 青海大学新能源人才培养/89
二、 政校企协同育人推动产业发展——青海省政府、国家电网公司/91
三、 储能技术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天津大学/93
四、 中外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
学院/99
第五章新时期我国新能源领域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101
一、 我国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的差距/101
二、 我国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政策建议/102
(一) 学科建设:设置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促进专业产业
同步发展/103
(二) 区域发展:加强区域高端人才培养,解决资源人才配置
错位问题/103
(三) 产学合作:建立新能源跨学科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合作
成果转化/104
(四) 师资培养:强化新能源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养与
考核机制/105
(五) 人才保障:加快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与引进,实施保障
激励政策/105
附录1访谈提纲/107
附录2调研报告/109
附录3美国水电劳动力:机遇与挑战(报告摘选)/114
后记/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