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出 版 说 明

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高等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的姊妹篇。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出版以来,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级奖项。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师生热情洋溢的来信,强烈感受到他们对新的知识与教育模式的渴求,同时也感受到广大师生对清华大学计算学科教学工作的关注和信任。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院校对于计算学科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体现在:理论课时的压缩、实践能力的要求提高,以及学科教育与行业需求的不断结合。根据这些发展趋势,清华大学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总结了他们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特点体现在:

1. 课程内容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时的修订更新,并且明确了教学基本要求,区分应该熟练掌握和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

2. 强调加强基础理论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为进一步的实践教学既提供了基础知识,又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另外,本套丛书同时出版了相关辅导用书,并为教师免费提供电子课件,便于师生的教学使用。

清华大学计算学科坚持推行具有启发性的、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中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艰辛的探索历程,希望作为姊妹篇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也能得到师生的认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前言

进入21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需要研究外,课程结构包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内学时和实验学时等都需要深入探讨。

本教材根据国内外一流大学课程体系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成果,结合编者20多年来在清华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教学、科研经验编写。采用面向读者的应用需求,突出各章节中的知识重点,按“少而精、宽又新”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原则选编内容。以思考题为目标引路,克服切入难点;以自测题自我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以研究题探索“研究型”教学。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课程,它的前接课程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或微机原理、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数据结构等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以目前普遍使用的Windows系列和UNIX(或Linux)操作系统为知识点的技能训练实例,穿插在有关知识包中,宏观上展示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讲解原理性概念、名词和术语,微观上讲解有层次的调度算法和应用技巧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在一般院校的教学中,反映出是一门难教和难学的课程,教材内容枯燥,学完后留下的印象不深,忘掉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内容,应用时又往往要从一些能人、网站或报刊杂志中才找到答案。现有传统式教材大多以国外的思路和实例为主,原理性讲解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融通不够。课程学习的知识难点往往在“多道”、“共享”、“并发”、“虚拟”、“进程”和“线程”等概念或其他名词术语中。

本书与国内外绝大多数传统式操作系统教材的写作次序相反。编者认为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知识体、知识面和知识点3个方面。知识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一句话,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学习时要注意与学习“数理化”课程不同,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教材以学习者必须牢记的“两句话”为总结纲要,操作系统从功能上看,第一句话是: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第二句话是: 操作系统目前有5大类型(批处理型、分时型、实时型、网络型和分布型)和5大功能(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进程管理)。对计算机的现状和发展,以3大宇宙观(时空观、静动观和阴阳观)总结归纳。在概念、名词、术语等的讲解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管理技巧实例作类比,通过面向用户“情景”的“联想”、“对比”和综合归纳,特别是每天都遇到的交通和餐饮的管理,利于知识理解过程的强化记忆。同时通过必要的实验训练操作实例,帮助技能的掌握。

要精通一门学科领域,必须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学习包含掌握知识和技能两个过程。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有结构性、积累性、前瞻性和储备性。必须通过记忆才能获得。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知识具有实践性和训练性,为了“熟能生巧”,知识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学习的兴趣往往来自于对学习目标的“互动性”和“成就感”。创新往往来自于“跳跃式思维”和“坚实”的知识基础。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吴企渊

2005年4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