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地球形成之日起,地球便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而地震,作为地球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也几乎在地球形成的同时就具备了发生的条件。不过那时还不存在人类,更没有人类和社会,即使发生了地震也根本不会造成对人类的侵害,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地震灾害。因此单从地震来讲,它本身不是灾害,地震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将它称为“灾象”,意喻能导致灾害的自然现象,即使后来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社会,由于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和人类社会带来破坏与侵害造成了灾害,但这也不单是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过错,更重要的是人类自己缺乏对地震规律的正确认识,缺乏对地震破坏力的正确防御方法,这才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地震这一自然现象及其可能带来的灾害显然已经成为威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因此,加强对地震的成因和发生机理的研究,做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工程上采取防震抗灾措施已成为各国学者极为关注的问题。自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地震科学的研究不断兴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使地震科学及其防御的技术逐渐融合成为了一门更加完善的科学,即地震灾害科学。
地震及地震灾害的研究工作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尽管人类已经能够上天入海,但是人类面对自己居住的家园——地球却无法“深入”,因而对之仍然是知之甚少。人类对地球内部的监测还十分有限,因此造成了对地球内部的研究如果不算是一筹莫展,那也只能是“略知皮毛”而已。兼之地震现象的极其复杂性、地震观测及经验规律的局限性,人类对于地震科学及地震灾害科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然而,地震及灾害研究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渐进过程,在漫长的研究历程中,也有许多成功预报和灾害防御的范例,海城地震的预报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而从现有的地震科学实践来看,对地震灾害科学的研究还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奋斗。
“知震”才不会“恐震”。消除“恐震”心理的有力武器是传播地震科学知识和地震灾害防御知识,让公众全面了解地震、正确认识地震,掌握自我防护的基本常识。地震科学知识和防御意识,已成为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事例和教训说明,如果掌握了避震防灾的常识和技能,在应对地震这样突发的自然灾害时,就能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防震减灾”是人类针对地震灾害的惟一选择,这不仅是在地震预报难题解决之前的正确选择,而且即便人类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人们仍然要走防震减灾的道路。
本书在地球运动、地震产生、地震预报、地震防御、工程设防和地震应急及科普宣传等方面对地震知识做了简要介绍,以加深人们对地震以及地震灾害科学的认识,使我们能以更积极和更主动的态度来对待地震和地震灾害,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安全,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本书共有10章。第1章主要介绍地球和板块构造;第2章介绍地震和地震科学;第3章介绍地震灾害产生的原因;第4章介绍地震的特点,并依据地震灾害与地震的关系,划分了几种地震灾害类型;第5章介绍了海啸的产生,海啸的危害和海啸自救对策等;第6章为本书的最重要章节,介绍了减轻地震灾害的各种措施,包括高新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作用等;第7章介绍地震预报的内容、方法和现状;第8章介绍地震前兆现象;第9章介绍工程抗震设防和抗震方法;第10章介绍地震应急和减灾对策。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承蒙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冯万鹏、姜文亮、龚丽霞硕士研究生,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公茂盛及胡进军博士研究生协助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王文清编审、续春荣高级工程师和张宝红副编审对全书进行了精心修改;扬中市中学高级教师张德生先生和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郭明珠副教授对本书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推敲。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特别要感谢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潘锋主任记者对本书编著工作的热心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