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是一种以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纵向延伸能力为辅的实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系统和新软件等不断涌现,要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转换成为生产力,相应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关键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我国的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换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思想品德教育,它以技术应用为本位,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遵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开发精神,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技能方面,学生应当具有“必须、够用”和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能够依托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和联接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掌握丰富的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能力上。在教学内容上,将课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内容,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内容;在教学安排上,将课程中以理论体系传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专业运作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从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推动高职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适应“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按照课程在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课程教学目标,编写出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特色、面向21世纪的教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4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高职和高专机电类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讨会,根据参加《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小组的10多所高等学校教师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讨论拟定的编写大纲和达成的共识,进行了通力合作,精心编写了本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开发要强调适当综合化和适当实施化。本书按照课程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模块教学要求,建立“机构的组成和机械设计概论”、“常用机构”、 “机械传动”、 “轴系零部件” 和 “机械联接”5个模块。在教材内容上力求降低重心、拓宽面向、精选知识点,更新内容、突出应用,采用新颁布的国家标准规范。叙述简明扼要,减少对公式的推演,讲求实用,方便教学。书中的部分打“*”号的内容是为了拓宽和延伸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面,以求做好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接口,供不同专业在教学中酌情取舍。

    在知识经济时代,机械的常规设计方法必须向现代设计法过渡,才有生命力。现代设计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本书力图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层次出发,叙述和讨论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和创新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概念,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此有一个新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培养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书自2001年出版发行以来,被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所选用。为了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科技发展进步,在第1版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该书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其体系结构和内容力求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符合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表现形式和陈述方式上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有助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教师在教材的平台上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书由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郭仁生(第1、2、3、4、6、10章和附录)、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魏宣燕(第12、13、14和15章)、北京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京辉(第8、9和11章)、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军(第5和7章)和韶关学院黄晨华(第16和17章)等编著,郭仁生担任主编并对全书统稿,魏宣燕担任副主编。

    本书由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导师谢存禧教授精心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编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恳请读者对书中的缺点和不妥之处进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