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Foreword
Pro/E 4.0是当前国内三维软件中的主流产品,应用领域涉及到机械、汽车、建筑和纺织等众多行业。PTC公司提出了单一数据库、参数化、基于特征、全相关性及工程数据再利用等概念,改变了传统的MDA观念,成为MDA领域的新业界标准。
由于Pro/E 模具方面的相关书籍种类繁多,写作方法各式各样,所以如何探索出一套标准的写作模式就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本书是作者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和学员的认可,并符合教材编写条例。
1.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以塑料注塑成型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制品为训练对象,并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最新发展和工程实例,充分围绕模具设计这个中心点,引领读者全面学习Pro/E 4.0模具模块,达到快速入门和独立设计的目的。本书共分11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模具成型的基本知识,以及塑料成型和使用注塑模获得塑料制品的专业知识。第2章介绍Pro/E 4.0中文版三维绘图软件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模具模块的操作环境、模块特点和模具设计流程。第3章介绍在Pro/E 4.0中进行模具初始设置、创建组件及特征、创建成型刀具、分割和抽取模具体积块,以及仿真开模设置等诸多方面的设置方法和技巧。第4章以光电鼠标和普通鼠标为例介绍含靠破孔的拆模方法,并详细介绍常见靠破孔特征的修补方法和技巧。第5章以条码读卡器上壳、冰箱扣手和风扇架为例,重点介绍含外部侧孔、侧凹和侧凸等特征使用滑块元件的修补方法和技巧。第6章以电池门开关和照相机上壳体为例,重点介绍多型腔布局的设置方法,以及创建完整滑块组件的方法和技巧。第7章以阅读机上壳和电池盖为例,重点介绍外部含侧孔、侧凹和侧凸等特征使用斜销元件的修补方法和技巧,并详细介绍常见斜销元件的创建方法。第8章以两个手机壳体为例,介绍同时具有滑块抽芯和斜销抽芯机构的定义方法,并详细介绍侧向抽芯机构的专业知识。第9章以手机下壳和玩具枪架为例,介绍对于复杂塑料模型创建模具结构的方法和技巧,并详细介绍推出机构的专业知识。第10章以塑料梳筒模型为例,介绍对于复杂塑料模型创建抽
芯机构的方法和技巧,并详细介绍在模具设计中创建浇注和冷却系统的专业知识。第11章介绍模具分型前后检测和塑料顾问模拟注塑过程等专业知识和具体分析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方案。
2.本书主要特色
全书实例涵盖了Pro/MOLDESIGN模块中进行注塑设计的各个方面,实例的讲解采用针对模型首先从模具结构和模具设计流程方面分析的方式,制定正确的设计方案。然后详细讲解创建该模具结构的全过程,图文并茂,具有直观、容易理解等特点,这样使读者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
? 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在制定本教程的知识框架时,将写作的重心放在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上,本书内容编写力求将注塑模专业知识囊括全面,并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加入提示、注意、技巧等提示信息,辅助读者快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 知识的系统性 本书内容安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讲解常规的模具设计过程、靠破孔设计方法、侧孔侧凹修补方法等,环环相扣,紧密相联。
? 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 为提高读者实际绘图能力,在讲解软件专业知识的同时,各章都安排了丰富的“典型案例”来辅助读者巩固知识,这样安排可快速解决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量实际问题。
3.随书光盘内容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本书,本书专门配带了多媒体学习光盘,提供了本书实例的源文件、最终效果图和全程配音的教学视频文件。本光盘使用之前,需要首先安装光盘中提供的tscc插件才能运行视频文件。这两个文件夹的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 example文件夹提供了本书主要实例的全程配音教学视频文件。
? downloads文件夹提供了本书实例素材文件。
4.本书适用对象
对于不具备任何软件操作基础的读者,本书通过丰富的练习操作,带领读者了解注塑模具专业知识,熟悉使用该软件创建模具结构的常规流程,可以作为模具设计的入门读物。
对于机械、模具等工程专业初学Pro/E软件的读者,本书紧扣注塑模专业知识,不仅带领读者熟悉该软件,而且可以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以及产品在设计过程需要注意的因素和重要环节。
对于具有Pro/E 4.0软件操作基础的读者,可以简略学习Pro/E 4.0基础操作内容,了解该新版软件的新增功能和操作环境,将学习重心放在模具设计中,这样将很快熟悉模具设计基本流程,并通过实例讲解练习,快速掌握使用该软件进行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是真正面向实际应用的Pro/E 4.0模具入门基础图书,全书可安排20~26个课时,并配有相应的典型案例和上机练习,可以作为高校、职业技术院校机械、模具等专业的初、中级培训教程,能够使教师在组织授课时灵活掌握。
除了封面署名人员之外,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李春雨、王敏、祁凯、徐恺、王泽波、牛仲强、温玲娟、王磊、张仕禹、赵振江、李振山、李文采、吴越胜、李海庆、王树兴、何永国、李海峰、陶丽、倪宝童、安征、张巍屹、王咏梅、张华斌、牛小平、贾栓稳、王立新、苏静、赵元庆等。
尽管编者倾力相注,精心而为,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II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