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作者协同江苏石油化工大学凌达仁教授、南开大学黄文强教授等从事诸多学科的离子交换技术的专家和学者编撰了《国际通用离子交换技术手册》一书,全书分离子交换理论、材料、应用和文献四个部分,共24章。该手册不但内容完整,而且具有技术的新颖性及权威性,成为一本名副其实的离子交换技术的百科全书。
我们要深深地感谢离子交换技术领域著名的德国专家K.Dorfner(Ion Exchangers的主编),是他提供大量资料,为我们编撰该手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他聘请了33位国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把他们毕生的研究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21世纪初,这本近200万字巨著的出版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该手册很快被抢购一空。几次拟将原手册再版发行,都因难以解决版权问题而未成功。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离子交换技术也得到长足进步。我们萌发了由我国离子交换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独自编撰离子交换专著的构想。这一提议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张全兴教授及《离子交换与吸附》编辑部的支持,也得到中国化学会第14~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的响应。从2009年起,开始着手编撰本书。
本书由清华大学王方负责组稿、初审和统稿,多位专家参与编写,具体分工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广珠和华能玉环电厂庞胜林(第1章);湖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朱兴宝(第2章);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葛道才(第3章);清华大学王方和苏州华清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王明亚(第4章);中山大学陈水挟和李统一(第5章);南开大学张静和张政朴(第6章);中山大学陈水挟、黎海超和李启汉(第7章);上海电力学院丁桓如(第8章);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田文华和韩隶传(第9章);四川大学王槐三(第10章);兰州大学李彦峰、张云和李晓丽(第11章);中南大学龚柏凡和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温俊杰(第12章);长沙理工大学朱志平(第13章);华东理工大学江邦和、寇正福和徐环昕(第14章)。全部书稿由张全兴院士终审,并作序。
全书分14章,从离子交换树脂使用和诊断技术开始论述,接着讨论离子交换树脂的污染、再生、报废及再利用,其后论述离子交换膜及其应用,再介绍由离子交换膜和树脂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电去离子净水装置及各种应用;第5~7章论述离子交换和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第8~11章是离子交换树脂及吸附材料在水处理,包括工业废水和火力发电厂凝结水等处理方面的应用;第12章和第13章是离子交换技术在冶金和核工业上的应用;第14章是新型分离介质的制备及其应用。
上述各章的编撰者都是长期从事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也有各新兴分支领域的开拓者,他们熟悉本分支领域的内容,把这个分支的现状和进展,以编撰者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种种原因,全书的内容有所欠缺。好在近年来有一些优秀的相关著作出版,如王佳兴等人的《生化分离介质的制备与应用》、史作清等人的《吸附树脂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和顾觉奋的《离子交换与吸附树脂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等,可弥补不足。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这些著作,吸取所需营养。
为了方便读者查找,本书附录给出了我国现行离子交换树脂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名录,供读者查阅使用。这些标准中,有国家标准19项、化工行业标准7项和电力行业标准8项。
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华震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蓝晓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扬州金珠树脂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特此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
王方
2014年6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