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动识别技术是将信息数据自动识别、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计
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包括条码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卡类
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含OCR光符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其中生物特征
识别技术又分为指纹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虹膜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
然而,目前已有的自动识别技术概论(导论)教材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更多地侧
重于条码技术,忽视了其他的自动识别技术;不像概论,对个别技术(如编码技术)涉猎
太深;同时,案例太少,过于抽象,不生动,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本教材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贯
彻“精、新、实”的编写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必需的内容,采用最新的研
究成果和数据(许多引用数据用到了2012年),内容系统实用。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原
则和主要特点
本书定位
(1)电子信息工程及其自动识别技术方向、物流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
础课。
(2)非自动识别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测控技
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类其他专业等。
读者对象
应用自动识别技术的人。
本书特色
(1)案例导入,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文并茂、重在应用。既重历史,更体现出最新应用的情况,尤其是身边的事例,
新颖、丰富、具有典型性。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物照片,使教材变得非常生动。
(3)采用结构式描述,易读、易懂、易学、易记。
章(节)正文内容形式
(1)发展历程:使读者概要了解该项识别技术的来龙去脉。
(2)应用现状:重点介绍该项识别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典型案例,开拓读者视野,启发
应用思路,促进应用推广。
(3)技术基础:了解该项识别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利于更好地应用该项技术,同时为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该项技术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4)设备概述:概要介绍了相关设备的特性,利于读者应用选型。
(5)前景展望:用前瞻的眼光探讨该项识别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各章基本体例结构
(1)内容提要:概括本章讲解的主要内容。
(2)学习目标与本章重点:说明学习重点及学习收获。
(3)关键术语:本篇需要重点理解的关键词汇。
(4)引入案例:目的是引入思维环境。
(5)本章正文。
(6)个案介绍:穿插于正文中,介绍典型应用。
(7)概念辨析:将前后文知识或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习理解和加深记忆。
(8)知识链接:穿插于正文中,介绍相关知识。
(9)阅读文章:此类资料篇幅要大于个案介绍和知识链接,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补充阅
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10)本章小结:对本章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概要回顾。
(11)本章内容结构:采用结构图的方式给出了本章核心内容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
(12)综合练习:包括名词解释、简述题、比较思考题、实际观察题等题型。
(13)参考书目及相关网站:每章后列出8~12本阅读书籍和相关网站,给出了深入
学习本章内容的参考书籍和网址。
本书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信息类各专业的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信
息类专业学生及物联网技术、物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企业及相关应用单位人员学习自动
识别技术的入门书籍。
本书由沈阳工学院(原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刘平教授起草写作大纲并担任主
编,付丽华、李志、冯暖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刘平第一章,刘莹第二章,付丽华
第三章,冯暖第四章,李娜第五章,赵云鹏第六章第一节、第三节,贾婷第六章第二节,
李志第六章第四节。最后,由付丽华老师先初步统稿,刘平教授最终统稿定稿。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
作者力图在书中和书后参考文献中全面完整地注明引用出处,但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特
别是有个别段落文字引自网络,无从考证原文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注明出处,在此一并
表示感谢。
写书和出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的事情。由于种种缘由,每每在书稿
完成后,总能发现有缺憾之处,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诚恳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
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这是对作者的最高奖赏和鼓励。作者邮箱:
liuping661005@126.com,在此谢谢广大读者的厚爱!
刘平
于李石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