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Foreword

  

  

  

  

  

  CAD软件已经应用了几十年,且相应技术与市场都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目前制造企业在CAD应用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核心问题:软件易用性、互操作性、数据转换和差异化配置等。PTC公司新推出的Creo系列软件正是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制造企业解决在CAD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使企业的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发挥,并以帮助企业提升研发协作水平以及提高效率为目的。

  Creo Parametric是PTC新的3D参数化建模系统,它利用了Pro/ENGINEER、CoCreate和Product View中经过验证的技术,并提供了数以百计可提高设计效率和生产力的新功能。Creo Parametric保留了功能强大和可靠耐用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3D CAD、CAID、CAM和CAE集成功能,而且用户界面直观,可提高用户生产力。

  1.本书内容介绍

  本书是以工程理论知识为基础,并以典型的机械零件为训练对象,带领读者全面学习Creo Parametric 2.0中文版软件,进而达到独立设计产品的目标。全书共分9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  主要介绍Creo 2.0软件的概述和主要应用程序以及Creo Parametric 2.0的操作界面。此外,还详细介绍了Creo Parametric 2.0软件的基本文件操作和各系统参数的配置设置等内容。

  第2章  主要介绍Creo Parametric 2.0中的草绘基本环境,基本的草绘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草图几何关系和尺寸标注等内容。

  第3章  主要介绍各种实体特征的概念和各个特征工具,并结合零件的具体造型来详细介绍各个实体特征的创建方法。此外,本章还介绍了基准点、基准轴、基准曲线和基准平面等基准特征的作用和创建方法。

  第4章  主要介绍孔、壳、筋、倒圆角、倒角和拔模等细节特征的作用和创建方法。

  第5章  主要介绍修饰、扭曲和环形折弯等高级工程特征的创建方法。其中,创建扭曲特征和其他高级特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第6章  主要介绍快速创建特征的复制、镜像和阵列等方法,以及用于编辑特征的修改、重定义和删除等方法。

  第7章  主要介绍曲面特征的基本概念,基础曲面和高级曲面的创建方法,以及合并、修剪和实体化等编辑曲面的方法。

  第8章  主要介绍装配文件的创建、装配工具的各项功能、装配元件之间的各种约束关系以及装配设计的修改。

  第9章  详细介绍工程图中各类视图的创建和调整、尺寸标注、公差标注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2.本书主要特色

  本书是指导初学者学习Creo Parametric 2.0中文版软件的基础图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使用新版软件进行产品设计的方法,主要体现了以下特色。

? 知识的系统性

  全书的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讲解Creo Parametric 2.0的操作环境、绘制图形的基本方法、产品建模的方法、产品的组装和工程图的输出以及产品出模模具的设计等,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使读者能够了解产品从设计模型到开模生产铸件的全过程。

? 内容的实用性

  内容的实用性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本书无论从各种专业知识讲解,以及各个典型案例和扩展练习的挑选中都与工程实践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练习采用了实用案例式的讲解,同时附有简洁明了的步骤说明,使用户在制作过程中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通过这些练习构建自己的产品设计思路。

  3.本书适用对象

  本书力求内容的全面性、递进性和实用性。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主要针对Creo Parametric软件使用的初级和中级用户编写,特别适合作为Creo Parametric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Creo Parametric中、高级用户的参考资料。全书共分9章,安排30~35个课时,并配以相应的上机实习,教师在组织授课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对于不具备任何软件操作基础的读者,本书通过丰富的练习操作,带领读者认识Creo Parametric 2.0软件,掌握软件的基础操作,可以作为软件的入门读物。

  对于具有三维软件操作基础的读者,可在掌握Creo Parametric 2.0软件产品设计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将重心放在学习三维建模和装配组件等方面。

  本书是真正面向实际应用的Creo Parametric 2.0设计与加工入门基础图书,特别适合作为高职类大专院校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教材,而且还可以作为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用书。

  除了封面署名人员之外,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还有李乃文、孙岩、马海军、张仕禹、夏小军、赵振江、李振山、李文采、吴越胜、李海庆、何永国、李海峰、陶丽、吴俊海、安征、张巍屹、崔群法、王咏梅、康显丽、辛爱军、牛小平、贾栓稳、王立新、苏静、赵元庆、郭磊、徐铭、李大庆、王蕾、张勇、郝安林等。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欢迎读者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www.tup.tsinghua.edu.cn与我们联系,帮助我们改正提高。

  

  作者

??

??

??

??

II

  

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