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守护身心健康,点燃青春梦想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处于青年早期,告别了中学、辞别了父母,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学,等待他们的既可能是辉煌的前程,也可能是一些挫折。他们的心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也相对缺少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自我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情绪波动、学习困扰、人际冲突、恋爱纠结以及生命困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非常正常,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与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我们也将其称为成长发展性的问题。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需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心身全面健康成长。

清华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看作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了大量工作,帮助同学排解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心理障碍,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也取得一些傲人成就。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帮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一,加强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分析和研究

在学校做教育工作,一直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如何把握教育的规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剧烈变化,如何根据他们这种变化来开展工作,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完成这种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大学生到了大学以后,不仅身体发生变化,心理也要有重新调整的过程。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下文简称心理中心)曾编写过一本《成长的足迹》。通过读这本书,可以更真切地了解我们在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在平常工作中我们看得比较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很优秀还是不及格,但是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学生想家的问题、军训走不了正步的问题……这些都会让学生有一定挫折感,都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心理中心是我们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听到他们的内心独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这样会更加拉近我们和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开展工作。

对本科生来说,到了青年阶段,对于情感的需求会自然产生。可能很多学生都希望谈一场恋爱,但他们之前并没有或少有这种经历,于是就会好奇,就会有试探的过程。应该如何了解把握学生的这类成长规律和需求?在以前的大学生活中,学生比较难忘的有舞会、联谊宿舍等活动,这些活动在促进男女同学交流甚至跨校交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这是值得肯定的。现在这些活动少了,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的方式去交友,如何在变化的时代中发挥新载体、新形式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和研究。

如何把握学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本科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阶段,从大一到大四,它的变化特点非常明显。大一基础课的学业挑战度很大,适应起来会比较艰难;大二是慢慢在专业道路上成长的过程;大三面临着出国、推研、就业的各种选择,往往是比较紧张的时候;大四基本上尘埃落定,除了个别学生毕业面临困难,基本上是平稳的,甚至还有过度放松的情况。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需求,我们需要精细化地把握和应对。

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三类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也会有所差异,其压力来源也不尽相同。本科生的焦虑往往是在学业方面,所以对本科生要增加心理调适的内容;硕士生更需要的是职业发展教育,帮助他们科学认识自己、善于适应他人、勇敢面对挫折;博士生则会面临很大的学术压力,压力调节对他们更为重要。本科生更多的是集体生活,通常以班级形式存在,班主任、辅导员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硕士生的集体凝聚力也比较强,而博士生到了高年级,集体活动减少,导师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力量,导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导也就变得愈发重要。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的特点,我们需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第二,提升工作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见得强求百分百覆盖,但是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去覆盖有需要的学生。我们的工作对象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往往会有不匹配的情况。在理想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对象应该恰好是那些最有需要的同学,但在实际中两者很难完全一致。如何让这种匹配更加精准,则是我们重要的努力方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覆盖面的问题,也有结构性的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去精准设计。

比如说“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这门课,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学生选课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而“爱、性与健康”这门课从一开课就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现在已经开了三个课次,还不能满足需求,这启发我们要对课程体系做出一定的调整。此外,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是否还可以围绕特定的专题再开设一些新的课程?或将原有内容较为全面的课程做出细分调整?这些问题我们都要思考,既要扩大覆盖面,也要提升有效性,要反复研究“如何把水底的鱼给捞起来”。当然,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也不完全是根据学生的想法来开展,不是学生想要什么样的课程,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这里面有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就是思考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两年心理中心做了大量的建设,开放了更多的咨询时间,也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学校对此非常肯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全校上下的高度重视,老师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由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感,这反映出我们的工作成效非常显著。但是,除了在资源上有更多的投入以外,我们仍然要不断思考如何增加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构建一整套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近年来,心理中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专职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学校对心理中心的资源支持和空间支持也都在大幅增加。学校现在有心理发展、学习与发展、全球胜任力发展和职业发展等多个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中心。在国外大学,学生发展咨询是很大一块工作,有很多针对学生各种需求的发展咨询机构,其中最多的是学术发展类型的,因为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困惑最多。我校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思考学生心理发展指导需要如何提高专业化能力,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以前,如果有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我们通常会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有时会发现学生主要不是思想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于是学校成立了心理发展中心。再后来我们发现,还有学生遇到了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于是我们成立了学习与发展中心。面向学生的各类咨询与指导工作仍在不断地细分和专业化,我们希望能够尽快构建一套完整和多元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清华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是到了清华之后该如何面对人生第一次重要挫折。有一些同学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十分优秀,但是可能就在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突然出现了心理崩溃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接纳自己,调控情绪、自我激励,走出青年期、与身边人友好相处,甚至从父母那里持续获得成长的力量。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多元社会的理解、接纳和关怀,树立对社会与后代的责任感,培养对社会现象、潮流的批判思维,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在新时代,期待与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同事们并肩谱写新篇章,共同为清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才报国保驾护航。

过.勇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2024年9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