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你捧起这本泛着淡淡墨香的书册时,或许正在经历高三焦灼的时光——课桌上摞成山的试卷,红笔批注如星火般蔓延的教辅,还有永远解不完的数学压轴题。或许你正为高考散文阅读的“玄妙”而困惑:为何明明读懂了文字,却总与答案失之交臂?为何那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总能被命题人赋予深意?我是吴小轶,你们的“铁姐”。我听过太多类似的声音——“散文像一团雾”“语文课学与不学没差别”?? 这些困惑的背后,藏着语文教育中一个深刻的矛盾:新课标要求我们“从语言出发,感受审美意象,梳理意脉,领悟文化意蕴”,但现实中,许多学校却将选修教材束之高阁,甚至让语文课为其他学科“让路”。而高考命题的革新(如文学类文本必考、阅读量增加)则让散文成为“不可回避的战场”。 正因如此,我与来自全国名校的三十余位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了这本书。它不只是一本教辅,更是一场对语文本质的回归:少一些机械的题海,多一些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少一些套路化的解读,多一些对审美价值的真实触摸。 几年前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书——《一线素养——语文阅读高分突破》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一线教师们评价此书:“以专业的高度俯视高考,通俗而浪漫地讲清小说和散文的前世今生,是一本有高度和温度的阅读指导书。”近年来,新课程方案落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教材投入使用,这对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本书根植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在《一线素养——语文阅读高分突破》这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链接了教材和高考新风向,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素养,化作可触可感的阅读路径。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将文本肢解为“答题公式”的速成手册,我们选择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通过 30 098812-01 精刷30篇 搞定高考语文散文阅读.indd 3 2025/10/27 13:48 前言 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任务群和单元导读。通过厘清教材中的考点和重要概念,让你的学习找到标准化落点,同时为你呈现最贴合高考命题特点和导向的模拟题,在训练中让你体会答案的产出流程和真正潜藏在阅卷者手里的评分标准。让你随时在读者和阅卷者之间切换身份,找到自己的盲点。这种双向思维训练,正是破解“读得懂却答不准”魔咒的密钥。 本书设计上遵循高考“典型文本—教材链接—高考真题”的三级脉络。让考点有章可循,有点可落。这对老师的撰写要求也异常高,除了熟悉高考,还要熟悉教材和一线学情。比如,编写组李欣健老师在《秋天的况味》与《故都的秋》的对照设计中,刻意让林语堂的温厚秋意与郁达夫的清冷秋色碰撞;教材知识点“写景散文鉴赏”化作“情景关系分析”训练,并与 2021年新高考Ⅱ卷《放猖》的真题链接。又如,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通过老师们的努力,在书中最终具象为可触的训练模块:《竹刀》的“劳动美学”对应“文化传承”,《想北平》的“家国书写”激活“思维提升”,《天坛十三记(之九)》的“人文行走”实践“跨学科学习”。30篇散文, 30次淬炼。我们愿以这份匠心,让文字的星光照亮考卷上的分数。 与此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呈现我对教育理想的温度坚守。当某些学校将语文课时让渡给数理化时,当部分教师把《荷塘月色》拆解成修辞考点时,我们选择以专业守护语文的尊严。我常对同学们说:“高考终会过去,但你对美的感知力将伴随一生。”很多读者留言给我说,读完我的散文《 22点零 1分的小锅米线》“泪如汤沸”。散文的“神”不在技巧,而在写作者如何将一碗米线升华为对人间温情的凝视——这正是高考阅读题想考查的“情感价值发现能力”。 难忘和大家数百个深夜的云端研讨,愿这本书能如暗夜中的萤火——照亮考卷上的“石门阵”,也能让年轻的读者们看见:语文的终极答案不在标准选项里,而在对世界的深情凝视中。 是为序。 于云深天真居二零二五年春 /V 098812-01 精刷30篇 搞定高考语文散文阅读.indd 5 2025/10/27 1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