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中国不断地对外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增长,“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正在受到世界文坛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例证之一,也为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着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促进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是响应乃至满足国际社会了解、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文学翻译研究直接相关。目前,许多重要的中国文学作品是由外国翻译家、汉学家进行翻译和传播的,中国本土翻译家的影响力相对较小。虽然中国本土翻译家对中国文学外译着手较早,但总体而言,本土的中国文学外译依然规模较小,也比较零散,缺乏广泛的人才基础。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便是目前中国的文学翻译研究及实践更多地关注外国文学的引入译介,对中国文学英译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中国文学英译由于难度大、基础弱,在研究实践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也是本书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旨在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视角下,建构一种重视中国文学英译的文学翻译研究与实践方法,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跨文化交流的认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国文学与文化,均衡而系统地掌握文学翻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策略。本书立足于国家和社会需求,重视中国文学价值的再生产,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与国内外的中国文学读者形成有效互动,再现中国文学与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文化价值。此外,本书也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接受提出了新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潜力和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目标读者包括文学与翻译研究者、翻译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对文学翻译和翻译史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研究者。本书运用文学翻译学科发展的基本方法,重视文学翻译方法论的具体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翻译理论、文学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书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文学翻译的理论导论,介绍了文学翻译研究的基础概念与理论术语,包括意象与风格、文化元素、异化与归化、翻译腔等,并结合文本对术语的使用进行翻译实践与策略探讨。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探讨了中国散文、小说、诗歌体裁的英译发展历史及现状,探讨范围从古至今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其中,每章针对不同体裁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通过对平行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完成对译介史的简单梳理以及翻译文本的阐释实践,以期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现中国文学英译的学术图景与实践方法。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年度中央财经大学“菁英学者”支持计划、2024年度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2023年度中央财经大学教学方法研究项目、2020年度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的帮助与支持,特此致谢。此外,本书的构思还受到了许多前人研究的启发,主要参考文献已在书末列出。由于编著者时间和能力所限,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也恳请学界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马 特
2025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