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序
高登科同学本、硕、博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现在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做博士后,可以说是“四清团”。本科时,这位同学就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他与同学创办《蜗牛》杂志,在田野中记录民艺之美,更是引起了我的关注。硕士及硕士毕业后在《艺术市场》编辑部工作时期,他积极策划“清华学派”青年艺术群展,多次邀请我参加展览研讨。此后,他跟从李睦老师,在清华美院美育研究所工作,探索实践社会美育之道。在此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高登科同学开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思想状态和务实的行动能力。
高登科同学一直与我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有一天突然登门拜访,说想读我的博士,想重回校园潜心治学。记得当时我略感惊讶。他的工作顺风顺水,小有成就,当时我觉得他就这么工作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他坚持要来读博,不仅充满了学术热情,而且制订了很好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让我看到了他的研究潜力和学术发展前景。于是,他报考了我的博士,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入学后,他果然劲头十足,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仅用三年就顺利完成了学业,还获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开题前,高登科拿了三个选题来征求我的意见。记得其中一个选题是唐代茶事考。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选题,他发表过一篇期刊论文,还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宣讲。他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策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美育实践,茶文化虽然可以与他的社会实践挂钩,但考证起来难度太大,容易出差错。于是,我建议他选择清代苏州版画为题,距离当代近,又能与当代拉开距离,且能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我们共同关注的艺术地理学研究。
我原本预期可以通过这个研究打通古今,为保护作为非遗在当代活态传承的苏州木版年画提供学术基础。没有想到的是,他研究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运动前处于鼎盛时期的“姑苏版”——竟然多数藏于海外,且受到了西洋画法的强烈影响。此外,苏州与北京之间的艺术交流,也远比我们想到的要更多。因此,这个选题涉及的艺术现象,绝不仅限于作为一件“总体性艺术作品”的苏州,而且也包括民间与清廷、中土与西洋之间繁荣的艺术交流与图像流通。
这绝对是一个“现象级”的艺术史选题,不难触及当下各类热门学术话题: 新艺术史,视觉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跨媒介图像研究,跨文化艺术史……该选题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可以通过它不断挖掘新材料,探讨各类有意思的学术问题,从个别走向一般,从材料走向理论,在实证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艺术理论。
在废寝忘食的研究热情驱使下,高登科同学论文写作进展颇快,但绝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波三折。在无数次导学讨论中,已经建立的写作框架被推倒重来,已经完成的章节被大幅度调整,与此同时,也从讨论中激发出无数的灵感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指导论文的过程,绝对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同学收获了灵感,老师学到了知识,彼此都受益。
如今,已很难去追溯那个漫长的导学和写作过程。论文在获答辩通过后,又经历了多次修订,最终成就了这部沉甸甸的著作。在此过程中,该同学曾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分享论文各章节内容,获得听众的共鸣与专家的反馈。与此同时,因参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年画整理工作,他的研究视野从桃花坞扩展到杨柳青,由此萌生了新的研究计划,并因此放弃了毕业工作机会,留在艺术博物馆做博士后,以进一步深化他在博士阶段开启的研究。
作为高登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本人欣慰地见证了该同学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的过程。每一次见面,都能听到他热情洋溢地讲述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毫无疑问,这是一位大有前途的青年学者。本次出版的这部著作,将成为他未来学术生涯的第一块基石。作为导师,我深深感谢清华大学提供的一流育人环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期待这部内容精彩的著作,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