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探索和冒险是人类的基因,迁移、旅行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现代旅游是根植于人的终极需求的一种特殊活动。这一特性使旅游业表现出与种植、采掘、制造等产业截然不同的特征,使人们无法完全依靠科学分析和逻辑思辨去规划旅游项目、设计旅游产品。在旅游这一特殊产业的发展中,很多项目、产品、营销构思并不是通过科学研究和逻辑推理产生的,更多地体现出文化创意的力量,闪耀出灵性策划的光辉!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除了需要科学研究、理性规划外,还特别需要创意策划!“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句流行语对于理解旅游策划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
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的地位、规模与影响都有了质的飞跃。目前,旅游已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我国已迈入旅游强国和优质旅游时代,面向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旅游业的核心任务,探索中国式旅游发展道路是旅游业界的不二使命。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动能,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产业,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在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旅游市场开拓与营销、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越来越倚重于旅游策划。作为塑造旅游地方特色的思想来源和迎接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旅游策划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先策划,后规划”“妙手点金,创意无限”等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社区所认识和接受。
鉴于旅游策划的特殊价值,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旅游管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三大特点,提出了“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置中将“旅游创意策划”“旅游项目策划”列为选修课程。为了适应教学需要,结合新时期各方面的要求,重新编写了这本书。与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旅游策划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六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坚持方向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五代领导集体关于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导,注重文明互鉴、兼收并蓄,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相适应的旅游发展道路,并从职业道德、典型案例、专栏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加以体现。第二,凸显创意环节。专设章节介绍旅游策划创意的内涵、类型、特征、原理、程序与技法,在其他章节通过专栏、案例、名言、故事等补充了创意人物、创意思维、灵感来源的相关知识。第三,倡导故事教学。通过各类经典的创造性思维故事启发读者思考,深化读者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引导读者捕捉旅游创意策划中的隐性知识,提高教材的可读性,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第四,强化方法传授。阐释了旅游策划的八种思维方法、60种常用方法和三类基本技巧,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知其何以然,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第五,注重养成教育。每章后面除“本章小结”外还设置“拓展阅读”“线上资源”“创意语录”“灵感触媒”“案例分析”“综合实训”“探究学习”“思政教学”“校本任务”“专业赛事”“职业动向”等内容,引导读者在平时学习中培养策划思维与职业习惯,为将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第六,反映行业动态。提及了美好生活、数字文旅、场景消费、沉浸体验、国风潮玩、文旅IP、ChatGPT、研学旅行、创客社区、主理人等新形势、新业态、新产品、新做法。
本书是云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云南省一流专业(旅游管理)建设成果,是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策划专业委员会旅游策划师培训指定教材、《旅游策划师职业能力水平评价标准》配套教材,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策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旅游策划师职业能力水平评价标准》起草小组执行副组长李庆雷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策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旅游策划师职业能力水平评价标准》起草小组主编,王双全负责策划并主笔编写,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策划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孙久杰等人给予了支持,研究生张来凤等进行了部分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云南省旅游规划设计协会、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西南联大干部培训基地、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丽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滇西旅游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同人对本书观点的形成贡献了智慧,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各位领导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支持。为了尽量全面地反映国内外旅游策划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本书还广泛吸收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观点,参考了部分策划机构的成果,得到了保山学院董培海、宜宾学院解巍、沈阳大学马晖、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苑文华、重庆文理学院王琼、云南开放大学王永志、云南民族大学郭喜梅等一线教学工作者的鼓励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尽管作者认真思考、努力著书,但由于学识、时间、精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备再版时改进!
李庆雷
2024年仲夏于滇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