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明确提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线下线上、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20世纪 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逐渐兴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和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这些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心灵营养,类似于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给人以心理滋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关注人的弱点和病态,而应该重点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关心人的成长、爱和智慧等。只有当大学生具备积极的认知框架并体验正向情绪时,幸福感才更易被感知;而积极行为的参与则有助于激发其内在动能,促进心理资源与正能量的积累。

《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第2版,融媒体版)》正是在社会呼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呼唤积极心理学的大背景下编写的。编者在长期的课程教学、心理咨询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在校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渴求,对自己人生探索的孜孜追求,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许多挫折,同时关注他们在自我超越后的喜悦、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因此,编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素质培养,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幸福人生。本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处于不良状态的大学生改善自我,更希望引导那些处于正常状态下的大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激发每个人自身固有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使大学生拥有高质量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第2版,融媒体版)》以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为基础,紧紧围绕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任务,如积极自我建设、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际交往、积极高效学习、积极应对逆境等内容,以日记导入、知识图谱、拓展阅读、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实际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心理测验和心理训练等实践活动,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增强其积极心理品质,以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本教材既注重学科理论的严谨性,又深入浅出,助力大学生积极开放心态的形成和开创性思维的拓展,更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快乐指数及幸福感。

《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第2版,融媒体版)》具有两大鲜明特点和创新:一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教材。本教材以纸质教材为框架,以在线课程和数字资源为补充,每章节均以二维码形式配套在线资源,同时配有课后思考题,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学习服务,是一套立体化的融媒体版教材。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教材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系统阐释积极心理学,贴近大学生方方面面的心理特点,情理交融,趣味性突出,实用性强。每章既有抽象的理论原理,又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既注重积极心理学的前沿化,突出积极心理学的时代内容,又十分注重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符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师益友。这是一本集知识和技能提升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并重的教材,也可作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配套教材。

本教材在第一版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重点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最新精神,实现素养教育在各章节的有机融合;二是创新编排方式,如每章增设知识图谱,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三是强化教学互动性,新增课堂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此外,本教材还通过豆包等AI工具辅助生成情景图片,以增强读者学习的趣味性。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受篇幅所限,参考资料与研究文献未能一一列出,如有遗漏,敬请谅解。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以及对本教材的出版给予帮助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编写过程中,尽管我们力图做一些积极的探索,但囿于自身水平,教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学者及使用本书的师生不吝指正,以使本书能臻于完善。

本教材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思考题参考答案、模拟试卷、慕课课程、教学视频、拓展阅读等教学资源,读者可扫描下列二维码或书中二维码欣赏学习。

编 者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