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系统阐释心理健康标准、自我意识培养、情绪调节技术、压力应对策略等核心内容,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终身发展能力。本书严格遵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适应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从内容架构到教学形式均展现出创新性与实用性。
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理论、核心能力培养与危机应对实践。第一章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作为统领全书的基础章节,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的识别以及心理咨询的规范,助力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认知体系。第二章为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从自我意识的结构特征入手,剖析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典型表现,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究人格完善策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自我成长路径。第三章为大学生情绪管理,基于情绪ABC理论,分析常见情绪的形成及表现,结合认知重构等技术,设计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培养学生的情绪觉察与调适能力。第四章为大学生人际交往,解读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通过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五章为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从爱情的特点出发,解析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及主要误区,结合现实发展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处理恋爱关系与性心理健康问题。第六章为大学生学习心理,聚焦学习心理特点及学习动机激发,通过提出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破解常见学习障碍,开发高效学习策略,挖掘创造力潜能,助力学生实现科学的职业发展。第七章为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构建压力与挫折的基础识别模型,引入压力与挫折的科学应对策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第八章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生命意义感,结合心理危机预警信号识别、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实操,通过真实案例的干预流程强化学生的心理自助与互助能力。
为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的有机融合,每章设置标准化教学模块。章前以心灵导航、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章末通过课后思考、本章小结等模块强化实践转化。
本书主要面向国内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尤其适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的教材。全书内容兼顾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能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工作参考。此外,本书也适合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阅读,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需求。
本书由谷洋帆编著,并负责全书的修改和统稿工作。其他编写人员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潘毅编写;第二章由彭月晨编写;第三章由范子璇编写;第四章由刘洁编写;第五章由谷晨晨编写;第六章由谷洋帆编写;第七章由葛星编写;第八章由王姝锐编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同行、同事和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致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团队给予的专业建议和细心指导。尽管我们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求严谨,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在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应用、数字时代背景下,心理问题的发展特点及应对干预等方面仍有深化的空间,本书将通过动态修订的方式不断完善。对于书中存在的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学界同仁与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不断改进。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帮助更多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中的挑战,实现全面发展。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