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唐少杰
定价: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89652
出版日期:2025.04.01
印刷日期:2025.05.15
图书责编:梁斐
图书分类:学术专著
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历史,体悟清华大学多年来文科学者尤其是哲学学者的心路历程,综观清华大学百年人文学科的大致经历,反思清华大学一百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的某些过程,审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及文科教育事业的重大演变,旨在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的阔步发展。《清华时间简史:哲学系》是中国现代大学哲学学科的历史演变的“缩影”,一部中国现代大学哲学系的生成和发展的“风云录”,力求突出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及清华大学哲学学科的经历、成就、特色、取向。
唐少杰,男,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已有三部专著、近十部译著和数十篇论文发表,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85年7月,从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至今。曾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瑞典隆德大学访问教授。
前言 自1899年黄遵宪从日语引进、稍后由梁启超等推广的“哲学”一词在中国流行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学科及学术的开启和演化,至今已有120余年。191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哲学学科的正式确立。1926年清华哲学系的建立以及之后的历史,成为这120余年中国现代哲学学科及学术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纵览清华大学哲学系系史,有以下几点格外引人注目,值得进一步探讨。 其一,从19世纪最后几年开始,中国近世大学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发生或衍生,已完全不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理路和体制的延续或再现,而是借鉴、引进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机制,折射出中国现代思想—学术—教育的不断重构和总体转型。因而,以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契机甚或说“支点”,20世纪的中国哲学学科及学术已不同于以往千年的中国古代哲学传统,这种哲学学科及学术只有基于近代以来的中外文化的张力,只有立于东西哲学的汇合,才有可能开辟出创造的思想天地,才有可能收获创新的理论成果,进而也才有可能夯实中国现代哲学的安身立命之地。故此,清华大学哲学系系史的一大“亮点”在于: 在20世纪上半叶的20多年里,清华大学哲学学科及学术取得的教学业绩和研究成就。具体地说,清华大学哲学系同人们对于中外哲学思想、东西哲学学术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致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既没有落伍于哲学文明的前沿,也没有游离于世界哲学的大道,更创造性地赋予整个中国哲学富有现代性的话语、视域、脉络和诉求,特别是促使整个中国哲学具有了现代世界哲学的论题、范式、旨趣和风格,从而使得清...
一、 由来
二、 演变
(一) 初创期(1926年9月至1932年夏)
(二) 成熟期(1932年7月至1937年7月)
(三) 兴盛期(1937年8月至1945年)
(四) 复员和转折期(1946年至1952年夏)
(五) 中止期(1952年秋至1999年底)
(六) 复建期(2000年至今)
三、 现状
(一) 师资与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二) 教学特长
(三) 国内外学术影响
(四) 学术研究团体活动
(五) 未来取向与发展目标
四、 历年师资
(一) 1926年9月至1952年7月
(二) 2000年5月至今
五、 学科沿革
六、 教学及课程
(一) 初创期
(二) 成熟期
(三) 兴盛期
(四) 复员和转折期
(五) 中止期
(六) 复建期
七、 学术研究
(一) 1929—1937年
(二) 1938—1952年
(三) 2000年至今
八、 学生简况
(一) 1929—1952年
(二) 2000年至今
九、 历任系领导
十、 大事记
附录
清华大学哲学系史略胡伟希
冯友兰先生与清华大学原哲学系的传统学风刘鄂培
继往开来
——王玖兴先生访谈录崔唯航李云霞 采访整理
学统,知识谱系和思想创造
——“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总序万俊人
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西方哲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创刊辞黄裕生
我和清华的逻辑缘刘奋荣
部分杰出系友简介
参考文献
致谢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