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祥,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及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56所工程师、副所长、所长、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持了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04机的研制,曾先后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历代大型计算机的自主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效祥先生德高望重,在计算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亲自主持本书的编撰工作(从框架的指导、编委人选的确定直到文稿的审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徐家福,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软件学科奠基人之一。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
杨芙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IEEE Fellow。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三立,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国家攀登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审组召集人、IEEE中国分部主席(95/96)、欧洲EUROMICRO会执行理事。担任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VLSI四代计算机研制的负责工作,是我国计算机体系结构先进技术学术带头人。
董韫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计算机软件先驱者之一,在软件理论、技术、工具和汉字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李国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主持研制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龙芯CPU,并主持科学院重大项目IPv6网络研究。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编。
赵沁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副校长。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人工智能基础和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