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融合研究的进路 1

一、简要发展背景 1

(一)媒介融合探索肇始于美国 1

(二)报业拐点与中国网络发展 2

(三)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3

二、融合概念溯源 6

(一)早期预言 6

(二)后续界定 6

三、国内研究进程 7

(一)融合新闻研究检索数据 7

(二)媒介融合研究成果推进 8

四、融合新闻研究成果 10

五、关于融合新闻的不同声音 13

第二章 理解融合新闻 15

一、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15

(一)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 16

(二)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 17

(三)注重互动、服务和用户体验 17

二、与传统媒体新闻的区别 19

三、采用融合新闻的原因 20

四、选用适宜的媒介元素 22

五、面向未来的融合新闻 24

第三章 融合新闻流程 29

一、一个循环的过程 30

(一)持久循环过程 30

(二)互联网的优势 30

(三)流程再造的大势 31

二、传播主体的融合 31

(一)全员转型 32

(二)平等主体 32

(三)互动即创造 32

(四)新角色配置 33

三、融合新闻的采集 34

(一)多媒介素材采集 34

(二)采访仍是基本功 34

(三)互联网信息的采集 35

四、合与分的统一体 35

(一)细分产品的整合 35

(二)细分新闻的互联网烙印 36

(三)合与分共生共荣 36

(四)融合与细分的补益 37

第四章 职业主体配备 39

一、背包记者的能量 39

(一)什么是背包记者 39

(二)工作价值的突出表现 41

(三)任务情况与报道类别 42

二、背包记者的局限 43

三、新闻团队的规模 44

(一)小团队与大团队 45

(二)成员数量的控制 46

(三)小团队运作案例 46

四、团队成员的选择 47

第五章 重识新闻价值 49

一、时新性极致化发展,呼唤报道新思维 49

二、重要性内涵拓展,关注用户微观需求 51

三、接近性超越传统理解,全面贴近用户 52

(一)远距离未必不接近 52

(二)地域接近性更加精准 53

(三)对新闻搜索的意义 53

(四)触碰用户内心世界 54

四、显著性有所突破,关注度成衡量指标 54

五、趣味性地位提高,愉悦体验成为关键 56

第六章 融合报道原则 59

一、真实:新技术影响与逼真再现 59

(一)新技术环境下的老话题 60

(二)造假出现媒介融合特征 61

(三)反思人工智能技术使用 61

(四)新技术逼真再现的优势 63

二、客观:人的努力与技术的优势 64

(一)融媒时代客观原则凸显珍贵 64

(二)自媒体的繁华及规范重生 65

(三)从客观理念到客观方法 65

(四)融合新闻呈现的客观性 66

三、公正:从职业伦理到文明互动 67

(一)重视新闻伦理问题 68

(二)采集中的伦理规范 69

(三)设定文明互动规则 69

四、生动:融合新闻呈现引人入胜 70

(一)信息模式与故事模式的融合 70

(二)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先进技术 71

(三)以创意表达超越常规呈现 72

第七章 文字 75

一、文字的诞生与演化历程 75

二、作为新媒介技术的文字 77

三、融合新闻呈现中的文字 79

(一)文字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80

(二)文字带给用户更多主动 80

(三)文字具有更强的独立性 81

(四)文字具有主导作用优势 81

四、屏幕阅读对文字的要求 82

五、与其他视觉元素的融合 84

(一)文字与图片的融合 85

(二)文字与视频的融合 85

(三)文字与特效图像的融合 85

六、广泛的素材采集途径 86

第八章 图片 87

一、新闻照片 87

(一)数码让摄影变得简单 88

(二)手机摄影的强势发展 89

(三)全民摄影 90

(四)摄影画面融合 91

(五)拒绝残酷呈现 92

二、新闻图表 92

(一)统计图表 92

(二)新闻地图 93

(三)新闻仿真图 94

(四)复合图表 94

三、新闻漫画 97

四、图片运用 100

(一)相关与相符 100

(二)不要滥发图片 100

(三)允许的图片处理操作 101

五、案例解析:千里海岸图 102

(一)探寻手绘融媒产品流量密码 102

(二)选题策划聚焦海洋强省建设 104

(三)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设计 104

(四)技术融合丰富多重感官体验 106

(五)结语 107

第九章 音视频 109

一、音频 109

(一)音频的特性认知 110

(二)音频颇具亲密感 110

(三)音频用于融合新闻 111

(四)音频的采集 112

二、视频 114

(一)形象与融合优势 114

(二)视频的采集 115

(三)网状的眼睛 117

(四)摄像头的利用 118

三、距离与角度 118

四、短音频、短视频的好处 120

五、短视频与直播 121

(一)短视频运营 121

(二)“利他”成为流量密码 122

(三)视频直播热潮 124

(四)问政直播的威力 125

六、新闻业中的VR 应用 126

七、全景视频与VR 视频 127

八、VR 拍摄 129

(一)连接相机 129

(二)全景图片拍摄 130

(三)全景视频拍摄 130

(四)将素材导入电脑 130

(五)拼接 130

(六)发布 131

(七)VR 直播 131

第十章 直面人工智能 133

一、新闻写作机器人的能量 133

二、人工智能新闻应用的演进 135

(一)从信息筛选到节目直播 135

(二)新闻机器人的持续演化 135

(三)多样化AI 工具的使用 136

三、人工智能系统探析 137

(一)新闻应用途径 137

(二)人工智能的价值 139

(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139

(四)人有人的优势 141

(五)新闻工作者的举措 141

四、人工智能创作实验 142

五、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 144

第十一章 搜索引擎优化 147

一、引论:倡导、分类与疑问 147

(一)加强搜索引擎优化的倡导 147

(二)核心关键词和长尾关键词 148

(三)搜索引擎优化的相关疑问 148

二、SEO 及关键词运用的价值 149

(一)SEO 有效促进融合新闻的传播 149

(二)关键词意味着用户对新闻的关注 150

(三)关键词是报道策划的重要参考指标 151

三、关键词确立的原则与策略 151

(一)遵循诚实、具体和有效原则 152

(二)注意新闻的个性化要求 152

四、借助网络工具确立关键词 153

(一)事先问自己一些问题 153

(二)运用网络工具搜集关键词指标数据 154

(三)参照网络工具提供的数据,确立合适的关键词 155

五、新闻关键词的分布与运用 157

(一)关键词的分布:金字塔结构 157

(二)关键词在新闻页面中的具体运用 158

六、搜索引擎优化注意事项 160

(一)关键词的运用要适度 160

(二)反对“伪原创” 160

(三)不要拘泥于关键词的使用 161

(四)加强内容线索建设 161

第十二章 超链接 163

一、如何看待超链接的价值 163

(一)超链接具有参考文献功能 163

(二)超链接让新闻报道在时空中穿梭 164

(三)超链接改变了新闻叙事方式 164

二、怎样运用超链接 164

(一)超链接的方式 164

(二)设置关键词搜索链接 165

(三)更加广泛的搜索链接 165

(四)提防死链接 166

三、基于SEO 策略的链接技术 167

(一)高度重视内部链接 167

(二)积极寻求外部链接 168

四、能否链接到别的网站 168

五、展示关键词新闻链接条目 169

第十三章 互动 171

一、互动的效用 171

(一)互动是高关注度新闻的标志 171

(二)互动将用户纳入生产体系 172

(三)互动有利于提升访问流量 174

二、将UGC 融入新闻生产 175

(一)用户的创造力量 175

(二)及时反馈的必要性 176

(三)用户生产的动机 177

三、网上调查与表情反馈 179

四、游戏与新闻的融合 182

五、二维码:联结与延伸 183

第十四章 社交分享 185

一、社交分享是人的天性 185

二、评价新闻的重要指标 186

三、网络分享代码的生成 187

四、留下新闻工作者痕迹 189

五、社交媒体优化促进分享 190

(一)创造分享性内容 191

(二)让分享更容易 192

(三)奖励参与 193

(四)主动分享 193

(五)鼓励混搭 194

第十五章 社交媒体 195

一、社交媒体的使用 195

(一)社交媒体账号 195

(二)内容发布与传播 196

(三)互动与社交 197

(四)互动的新尝试 198

二、微信写作与编排 199

(一)新媒体标题 199

(二)快节奏表达 201

(三)增强亲和力 201

(四)公众号编排 203

三、微信朋友圈发布 206

(一)格式 206

(二)配图片 207

(三)字数限制 207

(四)推介有诀窍 207

四、社交媒体里的新闻变化 208

(一)从新闻生产到知识生产 208

(二)对时间问题的处理 209

(三)转型发展的启示 209

第十六章 融合新闻呈现 211

一、亮点前置 211

二、分层报道 213

三、板块组合 214

四、新闻策展 215

第十七章 报道的融合 217

一、新闻元素的组合 217

(一)媒介元素的组合 217

(二)呈现形式的探索 218

(三)与评论的组合 222

二、基本的操作措施 223

(一)内容类别与添加方式 223

(二)案例解析 224

三、报道融合的操作 227

第十八章 专题的融合 229

一、专题融合的特征 229

二、选题判断与策划 230

(一)选题判断 230

(二)整体策划 231

三、专题融合的实施 232

(一)确定名称 232

(二)架构设计 232

(三)添加与维护 234

四、编辑含量的提升 234

第十九章 融合新闻教育及研究 237

一、专业设置及跨学科培养 237

(一)专业设置 237

(二)跨学科培养 239

(三)因材施教 240

(四)以我为主 241

二、新闻伦理培养与教育 241

(一)将伦理教育扩展到非职业群体 242

(二)注重新闻传播伦理的普适性 242

三、作为职业教育的新闻教育 243

(一)如何看待转型职业教育 243

(二)务实的教育观:重视业务课程 245

(三)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的融合培养 245

四、需要强调的研究路径 247

(一)文献研读 247

(二)实践体验 248

(三)案例研究 249

参考文献 250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