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1
一、本书的学理和实践价值5
二、本书内容框架8
第一章全球气候传播的学术地图13
一、全球气候传播的相关概念与形成节点14
二、全球气候安全:全球气候传播的共同话语空间33
三、领导模式:理解全球气候传播中的主体类型38
四、“知识”的分享与协商:全球气候传播的过程视角48
五、全球气候传播的两个线索66
第二章全球气候传播的历史脉络与话语进路69
一、从“变冷”到“变暖”:全球气候传播争议历史71
二、中国开展全球气候传播的发展历程85
三、气候安全与“紧急状态”话语转型93
四、在争议中转型的全球气候传播112
第三章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全球气候传播格局114
一、“权威缺失”框架下的全球气候传播116
二、UNFCCC的全球气候传播把关与框架变迁125
三、国际组织框架下全球气候传播南北平衡困境144
第四章全球气候传播中的国家间协商150
一、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谈判阵营152
二、以国家为核心的气候传播关系网络156
三、全球气候传播中的领导型国家类型学169
四、构建全球气候传播的国家坐标187
第五章全球气候传播中的知识型领导与科学话语192
一、从“回避”到“协作”:IPCC的气候传播理念变迁195
二、气候传播的科学“不确定性”203
三、全球气候传播的科学失衡216
第六章全球气候传播的多元主体参与222
一、全球气候传播中的多元主体类型223
二、多元主体间的气候传播关系网络234
三、企业气候话语与“漂绿”伦理风险242
四、破解全球气候传播的“阶段性错位”250
第七章 全球气候传播“中国何为”253
一、全球气候传播中的领导模式与知识协商254
二、中国参与全球气候传播的可行路径266
三、本书研究不足272
结语275
参考文献278
附录302
附录1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其主要议程(1992—2024)302
附录2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代表性国家集团312
附录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IPCC发布的相关评估报告315
附录4UNFCCC新闻文本编码表316
附录5宾夕法尼亚大学环境领域智库排名(2021)318
后记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