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把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因此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技能。在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怎样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是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研究、应用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完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后,多数人都没有进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部分院校由于教学大纲及课时的限制,仅局限于选修一门相关课程(如C语言或数据库)。而且这些教材大都专业性很强,适合非计算机专业较高层次的教材几乎没有,这远远不能满足非计算机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求。同时我们也深刻 体会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材过分强调应用而忽视基础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带来了不利的一面,即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很难进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

1.内容广泛。对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技术等都进行了广泛而较深入的介绍。其中之所以有通信技术的内容,是因为现在一些学生对数据怎样通过电缆、光纤和电磁波进行传输还感到神秘,而这些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

2.讲解难度适中。在注意内容广泛的前提下,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内容的难度。对于每一部分内容,我们并不是只提出一些概念,而是有着较为全面的讲解,增加了内容的实用性。

3.采用模块化结构。由于课程内容较多,因此按照模块组织,不同的学科可以按照学科特点选择讲授。这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课所无法相比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较完整的计算机知识结构。

本书内容全面,由浅入深,同时密切结合了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并采用计算机专业写作手法,避免了教材过于通俗、缺乏专业讲解的不足。

本书的第1、2章由郝兴伟编写;第3章由巩裕伟、刘毅编写;第4章由焦文江、刘毅编写;第5章由王桂云、梁文革、李圣君编写;第6、7章由刘毅编写。山东大

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孟祥旭教授和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彩明教授在课程建设和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对此,我们深表感谢。

山东大学的许多教师对本书进行了评审论证,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们深表敬意和感谢。还要感谢广大的同学们,是他们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鞭策着我们不断努力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的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和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05年6月于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