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与国际科技体系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变化,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长远影响。为此,我们对中国近年来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实践和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探讨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从科技创新大国转变为科技创新强国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全球范围内经济、科技秩序的转型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对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3年“八国集团”(G8)首次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四个新兴大国参加对话;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级贷款引发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举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全球主要大经济体讨论面对的共同挑战;2010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使全球经济、科技复苏进一步减缓。
就在这一时期,2009年中国出口跃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中国经济位列全球第二位,科技研发投入达到全球第二位;2014年快速增长的中国对外投资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总额基本持平。但是,在经历了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近年来中国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发生了改变,市场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应对经济风险手段的局限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国际社会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纷纷对中国提出各种期冀,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全球责任。而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也在开始担心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中追求全面绝对的优势,威胁美国全球科技领先的地位。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中国国家宏观科技创新政策制定部门和不同的微观创新主体,如何选择发展战略、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将影响到整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书试图综合以上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中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多视角剖析科技全球化问题。本书从以下五个角度来解析科技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环境与条件;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要素及配置机制;中国各创新主体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具体行为模式及其发展情况;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成果产出以及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治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在分析科技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方面,着重探析了未来(近期及中期)我国应对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多层次分析科技全球化及其影响。本书分别运用微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主体学习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国家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发展及其国际化理论、科技全球化的动力及阻力相关理论等对科技全球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总结和提炼科技全球化发展规律和发展理论方面,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特别是从全球科学治理、全球专利体系及治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规则、全球产业技术标准治理等维度解析了科技全球化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归纳和发展了“全球科技治理”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指导未来中国等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实践、推动本国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驱动发展及相关科技政策的制定。
聚焦中国科技全球化的战略选择。本书从注重全球视野的角度出发,聚焦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长远趋势;科技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中国科技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等四个方面,并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探讨,并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由于本书不仅面向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界的朋友,还面向科技政策制定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等社会各界人士,因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宏观、定性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长期积累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了较系统、翔实的梳理和分析,而没有采用过于专业化的学术术语,也尽量避免采用过于复杂的定量方法和工具来分析,以期能够比较综合、简明地将中国参与科技全球化的全景展示给读者。
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CISTP)科技全球化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CISTP是由国家科技部和清华大学于2003年联合成立的研究机构,旨在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国际化的独立政策咨询。相关研究团队早在1999—2000年就曾对同一主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出版了《2000年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科技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挑战》一书。时隔约十五年,在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本研究团队进行了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培养了一批本领域的青年研究人员,为本书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由于科技全球化及相关问题比较复杂,本书目前呈献给读者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团队最初的设想还有一定的差距,作者期待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借助全社会的智慧来共同推进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代化,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