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当今,“亚太”地区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来自全球

的专家、学者纷纷将注意力投向了这些领域。然而,该地区的人文学科,尤其是翻

译与跨文化研究,却在很大程度上未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了忽视。

历史已经见证了爱德华·赛义德(Said 1979:6)所批判性地提出的“东方主义”

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基于“东方”(orient)和“西方”(occident)之间的本体

论和认识论之差异,其中“东方”被描述成是被动的、顺从的,且缺乏自主性和创

造主体性。如今,随着人们共同努力,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对一种新型

的关系进行重新语境化和重构,这种现象逐渐得以缓解。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

转换,更是至少两种文化、两种心智之间的转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亚太地区要

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翻译是根本。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旨在为译界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展示亚太地区翻译研究

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亚太地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学者们的“文化自觉”

意识,推动该地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的输出,并最终促进东西

方文化的交流。本集刊将展示亚太地区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的重要成果,涵盖人文

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如文学、语言学、历史、艺术、媒体与传播学、文化

研究、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力图从跨学科的角度呈现亚太地

区的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真实概貌。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

科研究中心承办,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是亚太地区翻译与

跨文化论坛官方国内学术出版物。《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将继承中国翻译研究中

的优良传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融入翻译行为、翻译教学等方

面的最新学术成果。本辑邀请了国际翻译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组成编委会, 通过严格

的匿名评审制来提升质量。

第一辑设置四个栏目:“理论探讨”“案例分析”“翻译散论”和“学术动态”。

“理论探讨”一栏从跨学科翻译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与历史、翻译与哲学、翻译

与地缘文化、翻译与文化记忆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的史料和语料角度新颖、丰富

翔实,为跨学科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罗选民的《论钱锺书的文学翻译观》

编者的话

论和认识论之差异,其中“东方”被描述成是被动的、顺从的,且缺乏自主性和创

vi

对“化境”论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化境”论不应简单地套用中国传统译论或西方

翻译理论来解释,而是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其与中国传统译论的承接以及其对

西方翻译理论的借鉴。“化境”论从“信”“不隔”到“化”的译之理想,从“失

本成译”到“讹”的译之本质,从“通、达”到“媒、诱”的译之功能论,是中国

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联健的《新教传教士英译晚清官府文件析论》展示了早期

来华新教传教士英译出版的清朝官府文件,并将其中的单篇文献分为“中英关系”“清

朝政务管理”“禁教与弛禁”以及“中国黑暗面”四个大类;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传教士翻译中国官文的主要动机。同时,以米怜译《圣谕广训》为个案展现

新教传教士英译中国官府文件的具体风貌。蔡新乐的《翻译哲学的阴阳之道:从“明”

看儒家思想之于翻译的意义》通过荷尔德林的《伊斯特》和海德格尔对此诗的解说

探讨“阴阳之道”,并以亚里士多德的“爱”和严复的“三难”在后现代语境下西

奥·赫曼斯的英文翻译为例,论证“阴阳之道”在界定翻译本质上及其对文化关键

词处理的重要意义。周领顺和陈慧的《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关系——以杨必

译〈名利场〉中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例》以苏籍译者群为研究对象,对其方言在

译文中的运用展开地缘关系分析,并具体通过对杨必译《名利场》个案的研究,得

出译者在译文中引用吴语是求原文之真、务读者需求之实之举。本栏最后一篇文章

译自于美国学者Bella Brodzki 所著《这些骸骨能复活吗?翻译、存活和文化记忆》(Can

 ese Bones Live? Translation, Survival and Cultural Memory)一书的序言。该文以翻译

的“文化转向”为背景,探讨翻译对文化存续、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以及翻译的

政治与译者的隐身问题,并分析各种的小说和传记,发现翻译与文学、文化、历史

的关系,进而重新界定翻译的多重身份及其影响。

“案例分析”一栏的讨论基于丰富多样的文本,既有国学经典《论语》,又有

中国现代小说《阿Q 正传》,还有中外戏剧文本《原野》和《哈姆雷特》,同时也

有紧贴时事的财经新闻。汪宝荣的《〈阿Q 正传〉两种早期英译本描述性研究》分

析了该小说的梁译本和敬/ 米译本。这两个译本开启了鲁迅小说英译历程,具有重

要的翻译史意义。梁译本总体上“墨守直译法”,由于过于追求译文充分性,其可

读性与可接受性很低;敬/ 米译本任意删削、篡改原文,故导致其译文的充分性很

低。这两个译本是鲁迅小说翻译史上的极端案例,但是三位译者为鲁迅小说在域外

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旭的《表演性文本之翻译——以黎翠珍英译〈原野〉

第二幕为例》分析该戏剧译本语言的音乐性,进而达到可表演、可颂读以及读者/

观众接受之目的。戏剧译本的特殊性在于译本的诞生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过程,也

vii

有导演和演员的诠释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这种生成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萧文乾的《基于剧文形式的〈哈姆雷特〉14 个汉译本批评——以奥菲莉雅歌谣与场

末押韵双行诗为例》以两种代表性的剧文形式对14 个重要译本提出批评。通过分析

奥菲莉雅歌谣,作者发现译界仍无法用汉语重现英语的抑扬格与扬抑格,也因此无

法用译文区分出原文的不同剧文形式。而场末押韵双行诗的分析则显示,原剧出现

的14 次场末押韵双行诗,不同时期译本的押韵数量在大体上反映了时代特征,却

也出现了几个值得探讨的特例。张萍和王焱丹的《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研究韦利与苏

慧廉对“仁”的理解和翻译》比较了两位译者《论语》英译本中“仁”字翻译的不

同,分析了译者教育和宗教背景等个人因素在其翻译过程中的显现和对翻译文本的

控制。阿瑟·韦利身为汉学家,对“仁”的翻译更多倾向于其世俗的含义;而苏慧

廉的传教士身份则让他对“仁”的理解带有更多的宗教情怀。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

选择是译者主体性对于译本形成影响的鲜明例证。潘韩婷的《情态动词翻译中的机

构权威重构——基于语料库的香港财经新闻稿翻译研究》通过语料库辅助的方法研

究情态动词在香港交易所的公开谴责类新闻中的使用及翻译,探讨了情态动词翻译

如何帮助重建文本背后的机构权威。情态动词的翻译增强了文本的权威语气,这种

变化可能与文本生产者及不同文本消费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翻译散论”一栏是学者多年的教学与阅读经验的总结分析,以期为本刊的读

者提供翻译研究与教学的灵感与启示。郭立秋的《谈国外公示语之“译”外事故》

是在阅读《不知所译——英语在国外的不幸遭遇》一书的基础上,摘取非英语国家

公示语英译的典型错误,并将其按照衣、食、住、行等不同方面划分为不同类别,

描述了英语公示语在世界各地被扭曲误用的种种乱象,深入剖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

及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意义。冯睿和徐弘的《翻译及语言学习:这是个大问题》探

讨笔译及口译带来的两个负面影响:一个是重复学习造成语言学习效率低下,另一

个是作为(中)介语的语言错误难以消除。该文通过分析这两个负面影响的起因及

源头,研究了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在交流与语言学习中笔译及口译的真实作用。

“学术动态”一栏旨在介绍亚太地区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翻译学术动态,从而拓

展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辑总结并评述了2012 年在广州以及2013 年在青岛举

行的两届“宗教经典翻译研讨会”,对将来有规律地举办宗教经典翻译系列研讨会

提出了设想。宗教经典翻译及研究有助于增强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根基,值得更多译

家和学人为之努力。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发名家之声,同时注重提携学术后起之秀;所有文章,

viii

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匿名评审,并将被中国知网(CNKI)收入;所设栏目大致稳定,

但亦会根据每辑的来稿情况进行相应的微调。在第一辑即将付梓之时,主编向为第

一辑组稿、编校和出版过程中付出良多的蒋林珊同学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人

员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并诚邀各位学者投稿,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的批评与建议。

罗选民

2015 年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