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知识分子的跨国旅游书写,除了反映当事人“行万里路”的过程、所引发
的知识冲击与思想变化等直接体验之外,对于通过报纸的阅读者而言,同样也受到
了异国地景与人文风貌等浓烈鲜明的刺激,并渐次积累成为日后人生经验中的人文
记忆。
然而,作者在书写旅游纪行之际,不免带着某种价值判断的视线,去观看异国
他乡的人事与景物,且不自觉地与过往经验加以比较对照。其中包括了自身的人文
素养、价值判断、美感经验、政治立场、民族意识等,乃至与过往旅游纪行之间的
互文性等阅读经验或文化体认,都是值得详加检视的成分因素。
而另一方面,当前述旅游纪行受到被观览的该国人士翻译为其母语,且又再度
披露于同一报纸,以供在台日籍人士或具日文阅读能力的台籍人士阅读时,势将触
及“自我”与“他者”之间彼此解读,并涉及原文重构等环环相扣的议题。换言之,
作者的人文素养、价值判断、美感经验、政治立场、民族意识等面向,皆足以促发
译者对于母国经验的自我反思,译文也因而呈现了译者取舍之后的视线改变乃至结
3
译者的解读与重构——以小野西洲的《〈内地游记〉读后文》为例·杨承淑
构内容的重塑。
其实,此事的意涵不仅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文化擦撞”而已。谢雪渔的《内
地游记》是“总督府”对于台湾士绅与文人的官式邀访,其中的政治意涵与思想操
作等,由殖民政府所进行的人为建构,难以不去想象。因而,衔命出访的作者与再
现游记的译者之间,形成了殖民者对于被殖民者的认知与测度,也同时存在着彼此
探究的反向观测。
本文拟从小野西洲的7 篇《〈内地游记〉读后文》(「「內地遊記」を読む」),
探索译文与原作对于“内地”的描述内容与观察视角,并审视译者对于原文内容的
取舍基准,乃至译作增添的书写观点及其内容。此外,亦将对照小野自身的“内地”
经验与文化脉络,探讨译者进行再生产之际,其个人经验与视角的投射内涵及其范
围。本研究盼由译者的介入程度,测度其主体性与公共性等要素,及其在此一翻译
与文化事件中的角色意义。
除此之外,通过对作者与译者的社会角色,拟进一步探究两者之间的公私关系
及其交往轨迹,以及原作者的社会脉络与日籍官吏之间的人际网络及其间的主要节
点等。借此,盼能借由文本的翻译与解读,推至日台文人的社会角色与人际网络,
以精细描绘殖民治理脉络下的译者角色,及其译事活动之属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