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学生从理论认知走向实践索证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野外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物种鉴定的方法,实地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生境,掌握标本采集和制作方法,熟悉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同时,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也能增强学生对动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对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在野外实习准备阶段,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可提前熟知实习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查阅教材进一步熟悉标本的采集及动物的鉴别等知识。因此,动物学野外实习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及可读性。

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师团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对实习内容和实习对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之前所出版的《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拓展。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本书以“数纸融合”的形式对内容进行呈现:以纸质教材为核心,建立云端信息资料库,通过线上数字资源对纸质图书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实现纸质教材和多形态数字资源的充分融合,使教材形式更能体现时代性和可扩展性,充分满足野外实习教学中使用教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需求。

本书从动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到实习考核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尤其针对华南地域特色,重点介绍了华南地区常见野生动物的野外识别、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并以深圳滨海为特色,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深圳东部海域常见无脊椎动物。

本书由黄夏子和李荔统筹组织,编写委员会成员通力合作完成。具体编写分工为:第一章由邓利编写,第二章由陆锋编写,第三章和第六章由黄夏子编写,第四章和第五章由黄瑛编写,第七章由李荔编写。

本书可供生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在野外实习期间使用,也可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生物科学工作者、中小学生物教师及动物学爱好者提供阅读参考。

本书编写人员虽均长期工作于教学和科研一线,但鉴于知识和能力所限,书中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特别是随着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基因组学和分子系统学的进一步发展,分子数据驱动的系统分类学发展加速,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可能被重构,因此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可能会发生变化。对于发生变动的分类信息,我们将不定时地在云端信息资料库上进行说明与更新。恳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黄夏子 李 荔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