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序言
邱姝敏博士的学位论文作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中的一本要正式出版了,我作为指导教师很愿意写几句话。
前沿科学的技术转移以及全球科学研究合作等问题是当前全球创新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尤其在我国科学研究正逐步从追赶走向前沿的这一关键战略时点,针对“中国前沿科学的转移与扩散”问题开展研究非常有必要。这一研究从中国情境和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出发,针对中国顶尖科学家的前沿知识能否向国际社会和本国企业转移与扩散的本质,提炼科学问题,对于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首先,本书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学与组织研究中的地位(声誉)理论视角,基于纳米领域科学家的发表数据以及与企业的专利合作和授权转让数据,研究中国前沿科学的扩散。研究发现建立在学术发表上的高专有性地位的顶尖科学家,通过向企业进行专利授权或与企业联合研究申请专利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转移知识的可能性更低。这一结论揭示了我国当前从科学向产业技术转移时存在的现实困境——越是嵌入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先进成果的科学家,越少向本土产业转移知识,因为他们获得的地位及歧视性优势来自学术研究成果,局限于学术圈内,难以通过跨领域转移获得相同的优势,也就难以驱动其产生跨界行为。但是,另一方面,本书对这一困境也提供了一定的解决策略与思路: 当科学家具有可以跨领域被不同受众识别和认可的通用性地位,即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政府认证和更深入的国际关系时,即获得了一种通用性的地位信号,可缓解学术专有性地位与知识转移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地位”源起于社会学研究,后来被应用到组织研究中,近年来在创新领域也逐步引起创新管理学者的注意,引入这一研究视角讨论“地位的可转移性与跨界”问题,为科学家参与科研商业转化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其次,本书从“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这一问题出发,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前沿科学成果的地理扩散(本土扩散与国际扩散本书的国际指除本国/本地区以外。)。本书发现相较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前沿国家,中国顶尖科学家的研究在扩散中呈现出更明显的本土偏好,即更高比例的本土扩散和更低比例的国际扩散。在尽可能控制其他影响知识扩散的因素的准实验研究中,研究结论也显示中国科学在国际扩散中遭受着一定程度的“引用贬损”。本书进一步讨论了质量与网络关系在中国前沿科学的国际扩散中的作用。本书认为,在学术社区获得影响力、消除引用偏见的两个解决途径为: 第一,研究质量的异质性,即“what you do”,本书考察了不同质量水平的研究,探索来自中国的研究是否都遭遇了“引用贬损”,结果发现贬损主要来自中间质量区间的论文。换言之,处于绝对金字塔顶尖的那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完全消除引用“歧视”,得到无差别的扩散。第二,研究关系网络的异质性,即“whom you know”,研究学术圈内的网络关系如何帮助中国的研究成果消除偏见,获得更广泛的扩散。作者从国际合作关系、同种族关系、海外留学经历三类关系,具体讨论了学术圈层的关系如何修正中国遭受的引用贬损。研究结论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坚持的学术开放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科技政策导向。
知识的价值来自知识扩散与累积,广泛的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引擎,这是经济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从这一角度来说,如果中国只是生产了大量的论文(科学知识),而这些知识难以跨越产业与学术的边界、国际学术社区的边界发生广泛的知识溢出与扩散,那我们很难下结论说中国科学实现了对前沿国家的追赶并驱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快速崛起,但是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做研究?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逻辑,讨论和评估中国前沿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且新颖的评价角度。尽管当下在科技界,无论是科学论文发表还是专利申请数量,我国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赶超和领先,但是单纯通过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等传统评估方法来衡量国家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做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它们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衡量科学发展,难以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更为审慎严谨的判断。通过回答“谁站在中国的肩膀上”,从前沿科学如何向国际社区扩散与向产业扩散的研究角度出发,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创新管理学者与科技政策制定者一读的研究著作。
姝敏是个聪慧且用功的青年学者。在攻读博士学位的5年中,她的精力始终在学术研究上。姝敏也是个善于与他人分享的学者。例如,在我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组会中,她总愿意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评论他人的学术观点,这使得她自己和组会成员都有较大收获。我想,这些应当是她能够取得较好学术成绩的重要原因。不过姝敏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在本项研究中,如果能对中国的一流科学家们做一些深度的访谈和分析,可能可以进一步提升本书的质量。希望姝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德林
2025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