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拆开包装,打开这本书的你是什么心情?打算一口气刷完这些题目,还是
放一边落灰?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先把下面的内容读完吧。
你或许会问:日常读小说和考场读小说究竟有何不同?在我看来,前者是
乘着纸船随波逐流的闲适,后者是手持罗盘穿越迷雾的探险。新课标将文学类
文本列为必考,经典文学作品卷帙浩繁,我的原则是,读万卷书不如精读一卷。
新高考不是简单地变了题型,而是设法丈量更深的思维。2023年北京卷将《红
楼梦》中的植物意象化作微写作命题,2025年八省联考让考生阅读散文和美学
论述,在多文本组合中考查信息整合与互文解读能力。考生需从对艺术理念的
理解上升到对多文本主题关联——“美与同情”的哲学思考。这些题都体现出
语言、思维、审美素养的综合运用。近两年的出题信号正在告诉我们:阅读早
已不是“看懂故事”的平面游戏,而是“解构世界”的立体思维战。新高考鼓
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
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
我在2024年7月受邀参加了新教材培训大会,这是近五年内高规格的全
国统编版教材培训大会。这次会议上,专家强调语文将继续强化教考衔接,不
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上与课程标准、统编版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
上深度契合。高考命题也逐渐呈现出“强化教考衔接、注重核心素养”的趋势。
特别是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命题更加注重语文教材与高考题目的关联性,强调
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也系统地增强了与统
编版教材的关联。例如,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
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版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
“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
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学语文教
/ III
精刷30篇·搞定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IV /
材中收录了多篇毛泽东的文章,如《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
学习》等。试题呼应教材,也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
习任务群中的相关要求。我想,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全国语文试卷都
将遵循这样的风向,继续以考试来变革一线教学。
那些总抱怨“读懂了却答不对”的同学,就像站在莫高窟前的游客,只见
衣袂飘飘,却读不懂壁画背后的千年密码。试题答案的制定是有严格标准的,
命题人其实清楚地知道你在此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学们经过一定的
思维训练后,是可以凭借题感和思考工具,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而这些训练
的标准和落点恰藏在教材里。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精刷”引导大家深入思考,
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学生读不懂,老师讲不明白,所以做阅读题的时候就诞生了一个非常玄的
词——“题感”。题感就是做题的感受,进一步来说就是在阅读中主动感知考
点的能力。
那么阅读的时候如何主动停下来思考呢?能够让你停下来思考的这种自觉
性是什么?就是我们对考点的敏锐度,让你形成一种做题感知,自主自觉地发
掘文本当中的考点,将主要的时间投放在考点集中的信息上。训练到炉火纯青
的时候,读第一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目光和思维汇聚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后面
阅读题的考点之所在。
简单题谁都会做,但为什么偏偏有同学不得满分呢?因为除了题感,答题
时我们还需要底层逻辑的理性支持。很多同学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不遗余力地
把自己的学科底层逻辑给彻底弄丢了,又或者越学越偏,“学科大厦”越盖越歪,
每天都活在一种“大厦将倾”的焦虑中,更可悲者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虽然同学们具有对作品的评价能力,但是这一能力发展得并不成熟,容易
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不一样的观念、内容会受到你的格外重视;而与自己的
想法相同的观念、内容,又会因司空见惯而不被重视。这也就是在阅读中,一
些很简单的题会考倒很多考生的原因——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本就该如此,根本
不值得关注和停留。而本就该如此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去审视它,并把它放到
一定的高度去品析呢?比如:你妈妈为什么是你妈妈?可能很多人没想过这个
前言
/ V
问题,其实剖析这个问题也需要一番功力。见多可以识广,可是见多未必能够
把司空见惯的东西重新提取并彻底“复盘”。
所以我们需要有更加典型的范本作为实例,结合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尤
其是在考纲取消的当下,我们只有精准回归教材,吃透教材里浸润的核心理念,
深入挖掘、精雕细琢,让题目无限接近于考题甚至领先于考题,这样的题目才
具备训练的价值。只是设想要付诸实践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没几个人能
做好。这次编写文本跨度大,内容涉及语文教育和文学解读的核心,对撰写者
阅读量的要求很高,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一线教师精选30篇小说,挤出有限
的时间日夜奋战,研究教材,研究考试,研究学情,力求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代
表性,都能在教材当中找到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呼应。老师们坐在书桌前,堆积
的是脂肪,燃烧的是脑袋。中途甚至有老师耐不住煎熬,直接退出……我一再
用“厚脸皮”抵住,和编辑争取时间,最后索性不赶路了,跳出时间,不慌不忙,
慢工出细活。在全国数十位优秀教师和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硕博研究生的共同努
力下,历时三年,终于完稿。我们精雕细琢只为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
厚重的、实用的,又是轻盈的、充满温度的。
编写团队历时三年,在咖啡渍与月光交织的深夜里反复推敲文稿。书中30
篇选文绝非随意堆砌,每篇都经过三重淬炼:先对照新课标六大核心素养筛选,
再结合近五年高考真题大数据定位考点,最后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试做校准难
度。有位参与编校的老师笑称:“我们像在给文本做全身扫描,每个毛细血管都
要标注考点坐标。”
编写团队里的李明炎老师聊起这次编书心路,感叹:“能参与出书,得到‘铁
姐’指导,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系统性地编一本书是
个怎样的过程。看了撰写要求,我才知道,这本书所选取的每一篇文章不仅要
切合高考要求,还要合乎教材里的单元主题。拿我所编的《想北平》(见同系
列《精刷30篇·搞定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一书)这篇来说吧,这篇老舍名作
之所以能入选,主要是因为它既贴合了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里‘家乡文化
生活’这个单元的风格,还在往年高考真题中找到了对标文本。至于题目设置,
那更是要贴合高考真题的文风与思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环节值得说说。‘铁
精刷30篇·搞定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姐’要求我们给所选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文本解读。市面上的应试书籍,很少
辟出这么个栏目。我对这个专栏的理解是: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考试想考好,
关键在阅读;考试考完了,也应该保持阅读习惯。而我们做文本解读,就是要
和读者分享这份纯粹的快乐,帮他们种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作为主编的我现在想来甚至有点儿刁难老师们了——为了能打通初高中语
文学习的整体脉络,让这些指导更加精准有效,我嘱咐老师们不许偷懒,无论
是有经验的老师,还是大学刚毕业的教坛新秀,编写前必须啃完整个中学段的
所有教材和课程标准。
很多老师硬熬了两个夏天。要出一本好书,注定不可能轻松,也不可能一
键打包,这个AI崛起的时代,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是一本
简单的刷题教辅,而是一本含金量高,浓缩文本特质,建构文体底层逻辑,让
读者从刷题中解放出来的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阅读指导书。
在众多“备受折磨”的参编老师中,浙江的周奕聪老师感触很深:“在吴小
轶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始终密切关注着高考命题的脉动,深入分析命题趋势,
确保所选文章既符合高考要求,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创新性地作出对
教材链接与素养提升的系统性规划,独立整理了‘教材链接’部分,不仅结合
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还通过精选的散文和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做
到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运用。比如《平江后街考(节选)》就链接了语文教材中
卡夫卡《变形记》的相关知识点,重点围绕‘荒诞小说’的叙事特点和主题表
达展开分析,多维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荒诞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一模块,
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将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与
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构建“教材—文本—考点”三位一体的解析框架,既巩固
课内知识,又拓展文学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系统搭建学生
的文学认知框架。其系统性与实用性,为语文教学也提供了新思路。从文本遴
选到命题设计,从文本分析到真题链接,从考点解析到素养提升,每一部分都
展现着我们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每一环节,都凝聚了编写团队的专业智慧与教
育情怀。只有紧跟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才能为
他们提供实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很多老师都说,参编本书,不仅是一次专
业能力的提升,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
为了更系统地掌握我为大家搭建的阅读理念框架,建议大家配合《一线素
养——语文阅读高分突破》这本阅读原理书一起学习,希望你能重建阅读小说
的底层逻辑,让你的阅读盲点重新被呈现,被关注,被消除。
同学们千万次提问:人为什么要阅读?我的观点是,阅读促使我们不断思
考,探索自己和世界,这种好奇心会让思想生长出丰满的羽翼,让我们摆脱现
实的乏味琐碎,让我们的每一天不必在复印机里循环。愿你合卷时不仅带着解
题的锐利,更怀着对文学永恒的敬意——毕竟考场之外,还有更辽阔的人生篇
章等待品读。
吴小轶
云深天真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