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2017年5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甫一成立,创系主任吴国盛教授就把科学

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2018年4月,清华大学正式

开始筹备科学博物馆。一年后,“百年器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备展”开幕,

“清华科学博物馆学论坛”也同期举行,至今已举办六届。吴国盛教授近几年还

主编过一套《科学博物馆学丛书》,引进了发达国家关于科学博物馆的一批研究

著作。得益于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建设,科学博物馆学在清华正蓬勃发展,并

逐渐辐射到国内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和博物馆。

那么,什么是“科学博物馆学”呢?顾名思义,它可定义为一门专门研究

科学博物馆的学科,涉及科学博物馆的历史、理论、实践、教育功能、社会影响

及其在全球知识流动中的角色。它涵盖的不仅是综合或专门行业的科学工业博物

馆,还有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等诸多类型的科学类博物馆(有时还涉

及与博物馆密切相关的展览会,如世界博览会)。科学博物馆学关注这些博物馆

作为科学知识保存、展示和传播平台的功能,研究内容包括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

程、各类科学藏品(如标本和科学仪器)收集、保存和展示的历史演变,以及科

学博物馆如何在科学传播、公众教育、社会记忆构建等方面发挥作用。科学博物

馆学强调跨学科的方法论,结合博物馆学、科学史、物质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术

资源,旨在为科学博物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不同类型的科学博物馆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其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

性。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科学博物馆学蕴藏着无限的探索空间。目前,国

内科学博物馆学的研究尚嫌较少,我们需要大力引进国际同行的研究,尤其是关

于科学博物馆学核心概念和话题的研究。这本《科学博物馆学:博物馆与科学史》

即基于这种考虑而编撰。本书包括17篇译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原文来

自著名科学史期刊爱西斯(Isis)2005年的专刊“博物馆与科学史”(4篇论文);

第二部分的原文出自该期刊2017年的专刊“科学博物馆为何重要:21世纪博物

馆的科学史”(6篇论文);第三部分的原文来自《技术与文化》(Technology and 

Culture)、《英国科学史杂志》(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作

为文化的科学》(Science as Culture)和《科学博物馆集团期刊》(Science Museum 

Group Journal)(7篇论文)。所选论文的作者既有科学史家,也有博物馆从业者

和博物馆学专家,他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博物馆与科学史的复杂关系。

通过将博物馆与科学史放到一起集中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学博物

馆的意义与价值,并激发利用科学博物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更多思考与行动。

希望本书能够为科学史和科学博物馆的研究者、策展人、教育者以及所有对科学

传播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2021年开放课题“多视角下的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权衡器

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得到“中国青基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北京故

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公益资助。本书出版还受清华大学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科学博物馆学’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

“故宫博物院和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科技藏品研究及展览策划”和清华大学科学

史系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刘年凯

 于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

 2024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