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在信息社会形态下,数据信息与社会生活、公共治理密不可分,推进数字化治理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数字中国”的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智能数字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数字伦理、数据滥用、平台垄断、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问题,对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对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做出了具体部署。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数字时代演变,由数字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社会治理模式——数字化治理应运而生,成为解决数字化问题、强化公共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治理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等多元主体,依托信息技术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复杂治理体系,其治理内容涵盖数据治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治理、数字技术治理等,关键问题在于合理使用数字技术,化解数字化治理过程中的争议和风险。本教材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社会治理发展的需求,力求回答数字治理实践中面临的紧迫问题;在介绍数字化治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治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数据交易流通治理的模式、规则、障碍和司法实践,介绍了数据风险的识别方法、数据市场秩序的监管和执法机制等;基于不同主体的数据治理特征,分别讲授了政府、企业,以及个体、社区的数字化治理问题。本教材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数字化治理的内容,并针对每章学习要点,引入了丰富的案例,兼顾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生动地展示了数字治理在不同领域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化治理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数字化治理起源于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政治中的广泛应用,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但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教材凝练了现有数字化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紧扣数字权属、数据安全、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导入,把抽象的数字治理概念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数字化治理的理解。

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教材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数字化治理体系的内容和风险问题,讲解了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和城市的数字化治理内容,区分了不同主体的数字化治理内涵和管理模式。本教材内容翔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专业性较强的数字化治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是逻辑清晰,体系完整。数字化治理所含内容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相关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本教材参考了国内外权威资料,根据国家对数字化治理的定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数字化治理理论体系。

本教材由西安交通大学杨秀云教授、李双燕教授、高宇教授、温军教授担任主编,西安石油大学尹诗晨老师担任副主编。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中,朱涵香、刘轩彤、赵玉洁参与了第1章的编写;李恒雁、郝雨辰、韦若晗、程子婵参与了第2章的编写;杨钰欣、任奕平、白龙和冯硕参与了第3、4、5章的编写;孙雁南、高沙尔·巴扎尔、张康雨参与了第6章的编写;赵晓洋、郭娜、肖海艳参与了第7章的编写;石晨晖、滕煜、田苁茹参与了第8章的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著作、报告和论文,汲取了诸多精华,一些观点对本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此谨对各位作者深表感谢和敬意!此外,由于编写水平有限,本教材不足之处尚多,恳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不胜感激!

编者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