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翻译之旅,我们携手同行
1.初心:为何写这本书
亲爱的读者,欢迎你翻开这本书。
或许你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刚刚接触翻译,面对纷繁的翻译术语和方法,渴望一套循序渐进、逻辑清晰的入门指引;又或许你是翻译硕士,常常感到理论概念抽象难懂,在实际文本翻译中难以灵活运用,或苦于课堂训练与项目实践之间存在差距;也可能你是因工作、研究或兴趣而踏入英汉笔译世界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面对专业表达与语言规范感到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无论你的起点如何,我都希望,这本教材能够为你点亮一盏灯——它或许不够耀眼,却足以照亮你翻译学习的一段旅程。
翻译远非简单的词语转换,它是一种理解世界、重构意义的方式。我始终坚信:唯有深刻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方能产出真正有质感的译文。
我也曾像大多数学习者一样,从一本笔译教材开启翻译实践;也曾跟许多英语教师类似,从使用前人的教材开始教授翻译课程。这些经历固然是翻译教学之路的起点,但随着教学与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有些教材偏重经验总结却缺乏理论支撑;有些虽尝试引入理论框架,却未能有效打通与实践的联系,使学习者难以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翻译任务之中。
于是,我开始主动求教于翻译家与研究者,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同时,我也努力争取各类图书的翻译出版机会,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深化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并逐步积累起丰富而真实的一手教学资料。
写作这本书,正是因为我希望将这些年的学习与积累化为共享的资源,回馈社会,回馈广大学子。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教材,不仅可以照亮学生英语文学翻译教程
的求学之路,更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助推引擎,为探索更高质量的翻译教学提供可能。
这便是我写下本书的初心:以学术为骨、以实践为翼,助你从翻译学习者成长为翻译思考者。
2.内容:理论引领,实践承接
本书以利奇的语言功能理论为起点,助学习者初步建立起语言交际功能的基本框架——理解语言如何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呈现审美,从而在交际中体现出丰富的功能层次;继而引入语境意识理论,强调意义的生成并非孤立,而是深植于文化、情景与文本交织的语境之中;再通过意义类型分析,引导学习者分辨概念意义、社会意义、主位意义等多层语义构建方式;随后系统介绍英语文学中常见的48种修辞手段,展现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与创造力;连贯意识理论帮助你把握句子间的逻辑衔接,理解语言连贯与文化连贯的双重维度;预设意识理论揭示语言背后那些被默认接受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假定;文体变异理论提醒学习者,语言的偏离本身就是一种风格与态度的呈现;概念隐喻理论则引导你透过词语的表面,窥见语言深处的认知与思维结构;而合作原则理论让学习者意识到,言语之中常有不言而喻的暗示,也有自然达成的对话契约。
第十章“经典译论”既是理论体系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全书结构上的自然收束。在这里,我精心遴选了五个能够整体解释翻译问题的核心理论:第一节“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揭示翻译目的与语言适配之间的张力与平衡;第二节“文本类型学说”帮助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文本类型所需的翻译策略;第三节“目的论”强调翻译应以功能为导向,鼓励译者主动参与、合理取舍;第四节“韩礼德的语言模式”提供了系统理解语篇意义与语言结构之间关系的路径;而第五节“信、达、雅”理论,则引领我们回望翻译思想的本土源头,重温那份属于中文世界的翻译理念。
书中每一节理论均辅以精选译例与详尽分析,既体现了我对相关理论的持续钻研,也凝聚着希望帮助读者真正掌握核心要义的教学初心。无论你是在课堂中系统学习,还是在繁忙之余自学积累,我都希望这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能贴合你的节奏,激发你的兴趣:通过清晰的理论讲解、多样的案例来源和递进的分析路径,帮助你稳步前行,走好翻译之路。
3.方法:三层结构,精心设计
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力求更贴近当下翻译学习与研究的真实需求,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路径:
●第一层:理论思辨与推导——每章第一节引导学习者以思辨方式逐步抵达核心定义与理论推论。这些观点并非照搬既有,而是源自扎实研读相关理论基础上反复凝练出的判断与表述,力求在理论上具备可解释性,也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是译者高质量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认知基石。
·第二层:理论与实践融合——第二节大幅拓展了案例容量,所选文本涵盖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儿童文学等多个体裁,并更多地从《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广为熟悉的名著中选取例子,以期在亲切感中提升理解效率,在熟悉的语料中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第三层:结构化案例分析——第三节旨在示范如何带着问题意识开始文本解读,如何运用本章理论分析问题根源,如何推导出合理可行的翻译策略,并思考其在更广泛语境中的应用可能,从而培养学习者的研究型翻译思维,拓展学术与实践发展的视野。
书中绝大多数实例与译文,皆源自我多年来在翻译实践与教学现场的沉淀与打磨。有些是已发表的译作,有些则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反复研讨后形成的。选择这些译本,并非为了标榜自身,而是出于对读者的深切责任。我始终相信,只有在实践中锤炼过的译文,才真正具备可借鉴的价值;只有来自真实语境的案例,才能让理论真正地落地生根。
书中亦选取了部分名家译本作为参考译文,并清晰注明了译者,以期引发学习者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倘若书中仍有不妥与疏漏之处,也恳请批评指正——你的每一句反馈,都是促使我们不断完善的强大动力。
当然,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使用本书。对于刚入门的学习者,建议重点研读每章的第一节与第二节,先打好理论基础,再用课后散文翻译练习自我提升,并结合参考译文,慢慢形成翻译意识与表达能力;对于已有一定能力的进阶者,可深入阅读案例分析,然后完成课后练习中的小说、诗歌与戏剧翻译,并结合参考译文,尝试独立解读原文,分析参考译文,并参照教材译例分析构建出自己的翻译思路;而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研究的高级学习者,不妨将每一章视为理论切片与实践样本的结合体,从中提炼研究视角、对比不同策略,作为进一步开展学术探究的起点。
4.担当:在AI时代,勿忘译者主体性
近年来,国外以ChatGPT、Claude、Bing AI,以及国内以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翻译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然而,作为长期从事文学翻译与教学的译者与教师,我们深知:AI虽强,却仍难以取代译者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核心角色。
文学文本中的变异、含蓄、文化与修辞,皆需要译者具备高度的感受力与深入的理解力。诗歌翻译更是一场情感与意象的再创造,要求译者在语义、节奏、押韵与修辞之间细细揣摩,提供科学而富于艺术性的表达。这一过程往往牵涉多层次的逻辑推演与价值抉择,而这正是当前AI尚难胜任之处。譬如文本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复杂的押韵模式,抑或在“信、达、雅”之间寻求创造性平衡,AI往往难以识别这些深层问题,更遑论给予忠实而优雅的解决方案。要想完成一篇真正令人信服、耳目一新的译文,译者不仅需要调动语言直觉与理论素养,还需借助工具,包括各类词典、网络搜索,乃至AI的辅助分析。但归根结底,译文的灵魂仍须由译者注入。唯有用心体察、反复打磨、呕心沥血,方能使文字穿越语言边界,以另一种语言形态呈现出同样出色的真与美。
诚然,在AI越发重要且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我们也鼓励学习者探索人工智能在翻译学习中的积极用途。AI不应是替代译者的捷径,而应成为帮助译者思考与成长的工具。对初学者而言,一种做法可以是以AI为镜:先让AI生成初步译文,再在理论指导下评析优劣、推敲并修改,从中培养判断力与风格意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习者直观感受不同翻译策略的效果,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理解中的薄弱环节。对高阶学习者来说,不妨尝试一种结构化引导的方式:将本教材中的理论、定义、推论、翻译策略与译例分析输入AI,作为分析范式的“参考模板”,再请它处理新的文本。在这一过程中,AI所生成的分析未必总是准确或成功,但可能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角度。通过对这些角度的筛查与批判,学习者既能审视自身理解中的盲点,也能补全翻译思维的短板,从而不断提升对语言细节与整体策略的综合判断能力。这不仅能拓展思维方式,也能反过来帮助学习者深化对理论的掌握与应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译者始终应是最终把关者——唯有在理解与选择中不断做出合理判断,翻译能力才会真正提升。
也正因如此,本书所强调的“实践务必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在今天显得愈加重要而不可替代。我们不盲从技术,亦不排斥工具,但始终相信:译文之所以动人,根本在于人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表达力。AI可以生成一个貌似不错的翻译,而唯有人,才能写出有灵魂、有温度、有文化深度的文学翻译。
5.归心:寄语未来路,致谢同行者
编写此书,是“知其难而为之”。我们深知,每一个学习者的基础不同、背景不同、目标不同,翻译教材从来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但我仍愿相信,学习者可以在这本书中寻得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或系统学习,逐步夯实理论基础;或按兴趣深研,在实践中积累感悟。但请不要急于求成——翻译能力的养成,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
若问翻译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是信念。是对语言的敬畏,是对理解的渴望,是对表达的执着,是对文化的尊重。这些品质,远比技巧更重要。译者从来不只是语言的搬运工,而是意义的创造者,是文化的引渡人。
亲爱的读者,感谢你愿意相信这本书,原意相信一个长期耕耘于教学一线与翻译实践的译者的努力。同时,感谢我课堂上热爱翻译的同学们,是你们一次次提出问题,一遍遍给出建议,才让这本书贴近真实教学的需求。更要感谢我的家人给予我时间与空间,让我能够沉淀所学,转化为可分享的成果。
本书的内容,既源自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也深深植根于前辈学者的悉心引领。特别感谢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高质量研讨班,使我得以持续锤炼认知、反思教学。同时,向所有给予我直接或间接帮助的学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尤其感谢刘士聪教授、曹明伦教授、陈世丹教授、叶子南教授、王东风教授、黄国文教授和何伟教授。他们的学识、态度与精神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承蒙中央财经大学“十四五”重点规划教材项目与外国语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给予的专业协助与审校指导,也让我深表感激。
亲爱的读者,愿这本书能陪你走过一段品味文学、实践翻译的旅程;也愿我们都能以信念为灯,在翻译之路上收获充实与光明。
陈伯雨
写于二O二五年六月中财骋望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