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新时代的十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更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统筹推进工业、农业、建筑和生活等领域固废治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2020年4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将农业固体废物写入法律文件,明确了农业固体废物产生者的回收利用责任,规定相关部门应组织建立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其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防止污染环境。

农业固体废物指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物,具有组分复杂、来源多样、污染环境和季节性波动等特征,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威胁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处理利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持续推进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和人居环境,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和推动“无废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本书在总结农业固体废物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基本特征等,梳理了农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处理利用的主要法规政策、市场体系等; 系统介绍了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路径和模式,结合首批“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剖析了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典型模式。本书内容共分为4章。

第1章分析了农业固体废物的内涵、外延及其来源、分类、特征和污染风险等,按不同来源分类解析了各种农业固体废物的特点。

第2章阐述了“无废城市”建设中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战略需求、法规政策和市场体系等。

第3章梳理了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技术体系和产业化应用技术模式,从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个维度介绍了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第4章结合首批“无废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鲜活案例,阐释了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

本书编写过程中的相关调研活动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300300、2019YFD1100501)、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规英才(QNYC202103)、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年带头人(QD 202109)等项目的资助,同时,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为本书编写提供了首批“无废城市”建设情况的资料,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提供了全国秸秆产生量数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的编写还得到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叶炳南、邢浩翰、荆勇、邵思、李丽洁、陈明松、温冯睿、于炳弛、宋威、安佳铭等直接参与了资料整理与文字校对工作。

本书从不同维度和视角为农业固体废物画像,期待能在推动我国“无废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受笔者水平和精力所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同仁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2022年1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