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关注农民工子女问题。2018 年在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农民工的孩子们:流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一书中,笔者对农民工 子女问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路径进行了初步讨论,并着重分析了流动对农 民工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发现从乡到城的流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由于认知能力是个体重要的能力之一,与人生其他方面的成就密切相关,因 此该书得出了跟随父母的乡城迁移为流动儿童的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的结论。
然而,从衡量个体状态的角度来看,认知能力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心 理、身体健康等其他方面,那么,乡城流动对这些方面有着怎样的影响?从 影响农民工子女社会地位提升的因素来看,乡城流动仅仅是可能的影响因素 之一,还存不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纯量化研究在 探析地位提升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能否辅之以质性研究从而对研究结论进 行量化、质性两方面的验证?从研究对象来看,适用于农民工子女的这些结 论能否推广到其他弱势群体?研究结论能否有更广的适用性?这些问题,都 是在《农民工的孩子们:流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一书中没有解答的。 鉴于此,本书将以社会再生产主导机制和有效的“反再生产”途径的确定为 主要研究任务,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作为对农民工子女问题近年来思考的总结。
由于弱势群体类型多样,不同群体的生存情境、向上流动的阻碍因素往 往不同,地位改变的方式途径也存在较大不同。因此,作为一项以探寻弱势 群体地位改变路径为学术志向的研究,在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分析中,一方面, 试图涵盖更为广泛的弱势群体,追求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另一方面,在具体探 寻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实证分析中有所选择,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农 民工子女这一典型的弱势群体为例,将社会情境分析与再生产机制分析纳入 中国场景,探寻其可能的、易于实现的向上流动路径,为其他弱势群体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社会制度变迁的考虑,以辨识阻滞或促进农
民工子女向上流动因素的恰当性。在分析再生产机制时,充分考虑中国社会 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特征,特别重视在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国 家力量的关键作用;重视结构性因素对农民工子女成长发展的作用,并从家庭 资源、学校因素及乡城流动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也充分重视农民工阶层的抗 争努力,并对抗争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在研究方法上,充分借鉴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优势,既利用全国范 围内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也以深度访谈、自我民族志的方 法收集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本书使用的大样本数据有: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 会数据中心的中国城镇化与儿童发展调查(China Urbanization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Survey,CUCDS)数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CEPS)数据,以及经济合 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 合组织或 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 目(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2015 年的中国数据。除量化分析外,为深入把握社会再 生产的发生机制,本书针对性地选取了若干典型的、成功实现阶层跨越的曾 留守 / 流动人员,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以质性的方法探析其改变社会地位的 具体机制过程。
在分析策略上,以社会再生产理论统合农民工子女成长发展状况,把成 长发展状况的群体间差异纳入更广阔的社会阶层背景之中作为研究视角,故 而采用了群体比较的分析策略,不仅考察了家庭背景、学校教育,同时也关 注农民工子女生活中更广泛的社会空间、社会生态系统对其成长发展的影响 差异。在量化分析时,重视内生性问题的解决,引入了能够消除混淆变量选 择性误差的方法,同时也重视对参照群体的选择与处理。
本书的写作逻辑为“社会再生产机制理论分析—再生产机制实证分析— 农民工子女社会再生产的关键机制分布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地位改变路径分析”。围绕此逻辑思路,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第二章为社会再 生产机制的理论分析;第三章至第六章为再生产机制的实证分析;第七章为对 农民工子女社会再生产关键机制的分布描述;第八章至第十章为农民工子女的 地位改变路径分析,其中第八章、第九章分别分析了乡城流动对儿童教育获 得、健康的影响,第十章聚焦于有留守或流动经历的学业有成的农民工子女, 以质性研究的方式分析这些曾经身处困境者最终成功实现阶层跨越的原因;第 十一章对本书的发现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书的主要结论为,由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情境是易于改变或者深 受社会中控制性权力关系操控的,这为干预社会再生产特别是促进弱势群体 的地位改变提供了机会。对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地位的改变而言,除可 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干预其生存情境外,乡城流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实现路径。
弱势群体再生产或向上流动的主导机制存在于其所生活的社会生态系统, 这个生态系统既包括远端的制度文化情境,也包括近端的物质条件、互动人 群情境。就当前中国社会而言,家庭与学校是最重要的近端情境,富有中国 特色的强大的国家力量是最重要的远端情境。简而言之,弱势群体社会再生 产或社会流动的主导机制为家庭、学校与权力 / 制度设置。
就我国社会各阶层间的相对关系而言,虽然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阶 层间持续的优势累积,社会各阶层的相对位置仍将呈现“再生产”的明显特征, 但弱势群体整体上的阶层再生产并非表明其是一个固化的、永远没有向上流 动机会的群体。由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情境是易于改变或者深受社会中 控制性权力关系操控,这为干预社会再生产特别是促进弱势群体的向上流动 提供了机会。权力可以通过制度设置来影响地位获得,也可以通过学校、家 庭对弱势群体的地位改变发挥作用。
结合流动、留守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来看,跟随父母的乡城迁移有利于促 进子女的学业发展、教育获得,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身体健康,因此也最终有 利于子女摆脱父辈的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亲子分离、留守在家的农 民工子女无论在学业方面,还是在健康方面都面临重重困境,受到诸多限制,最终更可能重蹈父辈的命运,落入阶层再生产。乡城流动对儿童发展的促进 作用应归因于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在阶层地位的获得过程中,结构性因素作用重大;个体及家庭的抗争努 力(个体坚韧不屈、发愤图强,家庭的经济支持、较高的教育期望与理解型 亲子关系的建立,对结构性因素的趋利避害)对社会地位的改变也具有一定 作用。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的 作者为闫伯汉;第三章的作者为马洪杰;第六章、第八章的作者为曹谦;第九 章的作者为沈纪。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 与数据中心以及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为本书的主 观观点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在此表示感谢!同样要感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班学生梁玉芯、郁宁芳、杨世广、李文奇、王霏、郭 凯凯等的辛苦付出,他们牺牲了暑寒假的宝贵时间进行访谈及资料的整理工 作,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为本书的质性写作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要 感谢责任编辑商成果女士的倾力支持,她专业的眼光与耐心细致的沟通提升 了作品的质量。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支持永远是我不竭的动力源泉!
闫伯汉
于龙子湖毓苑
2023 年 6 月 10 日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