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以会话叙事标记为研究对象,基本出发点是:后格莱斯意义理论(Bach,1994;Carston,2004;Levinson,2000;Recanati,2003,2004)对于如何解释一般会话含义和语用内容所形成的交叉层面的意义长期持有争论,异义落脚点在于这一交叉层面是否需要语用推论,是否需要依赖语境完成意义以及概念的整合。这一争论在Jaszczolt(2005,2011)基于话语整体意义(globalism)和语用内容丰富的后命题(post-propositional)识解意义中得到了暂时的和解,但对于Jaszczolt语用信息来源中首要意义的处理缺陷,仍需在意义动态性、意图多面性及语境参照下进行修正和思考。会话叙事标记,是言者为听者提供最佳话语关联的一种语用制约语,程序编码意义和概念编码意义相互交错,共同激活交际者认知推理路线或特定语境假设(Blakemore,1987,2002)。会话叙事标记本身在话语层面的上下文承接是建立在命题完整加工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对叙事标记的识别是建立在外围的会话框架和内嵌的叙事框架对于故事事件后命题的识别过程。此时叙事标记具有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的功能,有些叙事标记仍展现话语标记功能,如纯粹的上下文连接词,其本身并无真值条件含义可言,但有些作为具有语用形式的标记在语境中却体现了叙事定位和表达叙事所指意图的语义含义。
基于此,本书在界定会话叙事标记的基础上,将语用内容丰富的缺省语义学理论和语用缓和理论引入会话叙事标记的研究之中,试图揭示会话叙事标记的成形机制和语用动因,同时基于词汇语用学视角和会话分析方法,探讨会话叙事标记在自发性会话语境和机构性互动语境中的话语特点,从而较为全面地呈现会话叙事标记语用运行的全貌,揭示会话叙事标记的话语本质。全书共分为七章,具体如下。
第1章为导论,介绍本书的理论研究前提、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研究语料和研究方法。
第2章首先从语用学视角下意义的研究入手介绍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总体特点和解析途径,之后对会话叙事标记的语用研究概况,特别是其作为话语标记大类现象在语法化、语用化、语义化和认知化研究上的走向进行文献综述和评析,重点评介语用一语义-认知发展态势下会话叙事标记研究的特点,为下文从语用界面新视角研究叙事标记奠定基础。
第3章主要介绍本书解析会话叙事标记所采用的理论框架:语用指向分析模式。首先简述会话叙事标记的多维语用空间,提出其合并表征的信息来源假设,阐释其语用定位、叙事维度表现和语义缺省空间的形成所奠定的语用指向框架基础,从而构建基于指示性-互动性-意图性的会话叙事标记语用指向分析框架。此外,本章在细致剖析互动性衔接指向的基础上,横向构建了会话叙事标记的语用缓和呈现模式,为机构性会话语料的解析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第4章探讨具有主观缺省意义的非概念型叙事标记的叙事标记化过程和语用运行特征。重点分析具有主观缺省意义表达的叙事推进标记“然后"、叙事证实标记“其实”、叙事论果标记“结果”和叙事总括标记“反正”在切换会话场景和叙事场景过程中对时空顺序、事理逻辑顺序、话语程序和主观指称次序的调度合作与互动。该类型叙事标记在动态的语用过程中呈现出语境化关系增强,语法化和词汇化关系减弱的趋势。进而指出会话叙事标记本身能够揭示话语字面所缺省的指称或语用隐含意义信息,并通过指称缺省或语义缺省重新激活叙述所指人/物/事件/行为,连通句法逻辑“短路”信息,维持自然会话叙事中会话与故事讲述的顺利切换与话语认知的衔接连贯。
第5章讨论叙事标记的交互主观意义特征与语用价值表现。重点分析叙事见解引介表述的“你别说”、叙事见解默契解读的“你懂的”与叙事见解精简评价的“可以,这很NP”标记构式。交互主观意义表达是标记叙述者对所述内容的主观态度或个人评价,同时也点明叙述者默认见解的话语形式。从语用价值层面来讲,交互主观表达的叙事标记主要具有语言表达经济性和语义表征凸显性两种语用价值功能。语义表征凸显性体现在交互主观概念型叙事标记对叙述者叙事见解的情态强调和语义凸显,具体又可细分多种次级功能。
第6章主要探讨以医患诊疗互动、刑事庭审话语以及高校课堂互动为例的机构语境下会话叙事标记的语用缓和运行实质和应用实践特征。以医患诊疗互动话语为例,会话叙事标记从人际驱使和确信度保障两个层面实现了医患叙事的有效话语引介,展现了会话叙事标记作为揭示叙述者叙事话语态度、调整叙述话语力度以及延伸叙事言语行为广度的话语形式,凸显其以言行事的语用缓和路径。
第7章为结语部分,是对全书的归纳总结和思考,指出创新点和不足, 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和建议。
本书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会话叙事标记的语用理论阐释研究”(项目编号:21FYYB012)的结项成果。从构思、选题、撰写至定稿、出版,前后历时近10年。
感谢国内外学术界许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帮助、关怀与嘱托。我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范文芳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与关怀激励着我踏实前行。老师每每在关键时刻春风化雨般的点拨让我深受教益;老师对于学术所怀抱的严谨与永不懈怠的执着追求,对于生活所怀抱的热爱与歌咏美善的美好意境,是激励我在未来人生道路和学术追求过程中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感谢胡壮麟教授和范文芳教授为本书提序。感谢清华大学外文系封宗信教授、刘世生教授、吕中舌教授、吴霞教授、董洁教授、刘梅华教授等,老师们的教诲、提携、鼓励与帮助,使我有机会在繁茂的树荫下静心寻找语盲学的真意。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苗兴伟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史宝辉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向明友教授对本书撰写过程中的屡次指点。感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William O.Beeman教授、Polly E.Szatrowski教授在我赴美国联合培养过程中给予话语研究方面的指导和解惑答疑,使我深受启发。感谢英国剑桥大学Kasia M.Jaszczolt教授鼓励我对Default Semantics与汉语具体语体情境结合思考,新想法的滋生和新是非观的明辨也是滋养自身学术成长的一段必经之路。感谢伦敦国王学院Alexandra Georgakopoulou教授为我提供了诸多“小故事”的话语研究启发。感谢我的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王启龙教授、刘全国教授等领导同事,以及中国海洋大学于国栋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东北大学赵玉荣教授等师长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鼓励。感谢所有参与语料收集的师门好友、亲人、朋友、同事、同学。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博士求学期间,父亲已至天堂,子未孝亲未待的悔恨与痛惜,更激励我学会珍惜当下,传承父亲秉留于我的大爱精神。母亲尽心尽力,不计回报,代我抚养后代,为我起早持家。公爹搭手支持,竭尽全力支持我们。爱人王剑,敦厚正直,爱的力量使我们战胜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始终相守相扶相爱相伴。家中两个小女是我幸福奋斗的源泉,只愿有一天,孩子们拿起这本书,能够好奇地体味这其中的疑惑、忐忑、进步与惊喜。
本书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跨语言文化研究》和John Benjamins出版的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等期刊上,定稿出版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修改和润色。清华大学出版社郝建华老师与刘艳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心存敬意。在此一并感谢。
作为一名入门尚浅的学术研究人员,限于水平、精力和时间,不免对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理解存在偏误,书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朱冬怡
于陕西西安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