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第3版前言

FOREWORD

自本书第2版出版以来,过去了7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第2版内容中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另外,其他教师、学生和读者也对第2版的一些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因此,我们决定对该书进行再版。

本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订:

(1) 对第2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线错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正;

(2) 按照最新公布的国家标准对标准件的名称、标注和附录内容进行了更新; 

(3) 在第4章中,增加“不完全齿轮”的内容;

(4) 在第6章中,增加“齿轮副参数”的内容;

(5) 在第15章中,增加“轴的临界转速”的内容; 

(6) 在各章后面加入了客观或主观测试题,这些题目可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下载使用。

本书配有各章的教学课件,同时还配有自主开发的“机械设计基础网上作业批改系统”“网上机械设计基础组卷系统”等工具,可以使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章习题,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自动批改,或为教师提供网上组卷服务。这些系统中含有各种客观题、主观题、计算题和绘图题等,可形成各种类型的试卷,以方便地进行各阶段的测验或考试。

本版教材由黄平、徐晓、孙建芳和朱文坚担任主编。参加各章编写和修改

的人员有: 徐晓(第1、13、15、16章),李琳(第2、3章),翟敬梅(第4、5章),孙建芳(第6、14、17章、附录A~J),胡广华(第7、8、9章),陈扬枝(第10、11章),黄平(第12、19章),李旻(第18章)。孙建芳负责本版的后期统编工作。

尽管本书经过了两次改版与修订,但是仍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作者

2025年6月

第2版前言

FOREWORD

教师和学生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本书第1版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本版对第1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版和修订。主要修改的内容如下: 

(1)  本版保留了前版的基本构架,将原书的理论、方法与标准三篇中的前两篇保留在纸版图书中,而把原版附录的国家标准列表放入二维码中,从而通过二维码扫描查询,以精简全书的篇幅。

(2)  增加了理论教学部分的全部章节的慕课视频二维码和部分教学内容的动画二维码,以方便学生学习时对所学内容更深入理解和课后复习时参考使用。

(3)  调整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和内容的顺序,如将原第5章的轮系调整到原第7章齿轮传动与蜗杆传动的后面,以便在讲解完齿轮后,读者具有一定齿轮知识之后再介绍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同时,对相应的必做题的顺序也做了调整。

(4)  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系列类的题目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此本版在原来只有一组减速器设计系列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关于内燃机设计的系列题。其内容包含机构简图绘制、机构运动分析和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等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安排在第2、3章和第6章中。

(5)  对原版的错误进行较为详细的勘正。

  参加本版编写工作的有徐晓(第1、13、15、16章),李旻(1.5节、18.4节),李琳(第2、3章),翟敬梅(第4、5章),刘小康(第6、14章),胡广华(第7~9章),陈扬枝(第10、11章),黄平(第12、18、19章、附录G~J),孙建芳(第17章、附录A~F)。黄平、徐晓和朱文坚担任本版的主编。

由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有限,在本教材编写中一定会有不足之处,望读者予以指正,并提出宝贵建议。

作者

2017年12月

第1版前言

FOREWORD

本书是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充分吸取了高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而编写的。根据国内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我们进行了较显著的教材改革尝试。

目前国内的《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本科教学安排多是分别独立进行的,一般是在完成56~72学时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后,再进行2~3周的课程设计,将理论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以一个机械装置(常为减速箱)为题目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训练。由于这两个阶段是分开进行的,因此采用的教材也是分开编写的。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互相结合,编者尝试将《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两本教材进行合并编写,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考虑到计算机已经广泛使用,我们采用附录的形式将课程设计所需要的表格编入书中,解决了目前教科书无法涵盖所有需要使用的数据和图书馆手册不足的问题。另外,在附录M中,还提供一份机械设计基础试题样题与参考答案,供学生备考使用。

另外,教材还进行了新的尝试,即在相应的各章以同一设计实例的不同零件作为例题,并且在对应章的最后,布置了类似例题的课程设计系列题(必做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通过将完整的设计问题转变成系列例题和习题,从而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分解到理论教学的习题计算中,学生只要将前期理论教学得到的系列计算结果加以综合,再加入箱体、附件等设计,就可完成课程设计需要计算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减轻课程设计阶段的计算工作量,也可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教材分3部分内容,共19章13个附录,由黄平和朱文坚主编。具体参加编写工作的有: 朱文坚(第1、11、12章),李旻(1.4节、5.3节、18.4节),李琳(第2、3章),翟敬梅(第4、6章),胡广华(第5、8、9章),刘小康(第7、16章和附录N),徐晓(第10、15章),陈扬枝(第13、14章),孙建芳(第17章和附录A~G)、黄平(第18、19章和附录H~L)。

书中加黑点的文字为本课程中相对重要的知识点,所以特意标注。

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尝试,在本教材编写中一定会有不足之处,加上编者的水平和时间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