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系,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是民族的脊梁。

回顾中国工业的沧桑巨变。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让中国人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根源。近代中国工业自洋务运动起,从官办军械、轮船、矿业、纺织等行业起步,历经沧桑,形成了近代工业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基本工业体系,形成了中国工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国家亟须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个苏联援建中国的重点项目,涉及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各领域,一举奠定了我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国家开启了3个五年计划的“大三线建设”。在这段自强不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家大力建设国防工业,推动了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钢铁等工业体系的完善,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了地区资源开发,平衡了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改革开放后,为缩短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必须大力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成了政府、企业、学生当时最时髦的想法。改革开放激发了市场活力,优惠的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把国外企业引进来,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产品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各类企业如春笋般建立。改革开放加速了创新步伐,以市场换技术,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市场经济的高度繁荣,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大国博弈和全球价值体系重构的焦点。世界各国为抢占工业制造优势,都在积极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超智能社会5.0战略”、韩国“制造业创新3.0计划”、欧盟“工业5.0计划”等。当前,面对以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尚处在工业2.0后期的发展阶段,眼下必须在工业2.0方面补课,做好自动化; 努力普及工业3.0,做好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为工业4.0的智能化打牢基础。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整体呈现出“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现状。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作为制造业的高阶形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硬件装备、软件智能与生态协同的深度融合。硬件装备是高端化制造的物理基础,软件智能是智能化制造的决策中枢,生态协同是绿色化、融合化等价值制造的核心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对智能制造的定义: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技术包括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其他自动化装备等)、工业软件(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等)、工业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网络安全等)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随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正加速技术范式的重构,为智能制造积蓄新动能,提供强大的支持。

现在以智能制造为题材的图书有很多,基本分为两类主题: 一类是讲智能制造的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 另一类是讲数字经济,主要介绍数字经济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本书在解读智能制造时,紧紧围绕智能制造的含义,即智能+制造,制造是工业的主体,智能赋能制造。紧扣中国制造这一主线,围绕中国制造强国之路上面临的“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这三个现实之问而展开,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深度思考。在百年变局下,如何抢占“智”高点?在时代浪潮里,如何创造“高”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如何抓住“新”红利?在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用智造思维打开经济强国之门,中国有“智”在千里的底气和“智”领未来的信心。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4篇: 

第1篇智造基础——装备。围绕制造大国之困与制造强国之基,以机床、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业为例,突出增强中国制造“五基”的重要性; 以振兴东北工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工业为例,强化人才、企业、政策的引领作用; 以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分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发展高质量中国制造。

第2篇智造动力——智能。围绕工业革命之困与智能制造之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建造智能工厂为例,突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作用; 以新冠疫情冲击下发展产业生态链为例,展现共享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发展必然; 以数字经济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的内生外延及绿色革命,增强数字治理能力,发展数字中国。

第3篇智造趋势——融合。围绕现实多元化之困与两化融合之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企业多元化资源与企业绩效供需关系; 以上市公司装备制造业为实证研究,提出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价值链的行业特征和发展方向,向主导型的多元化发展,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领域发展。

第4篇智造展望——能力。以德、美、日、中四国智能制造产业政策比较研究,回顾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力; 以中国制造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造业服务化、投资智能制造等现实特点,分析中国制造的人才发展和投资趋势; 以双创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和“五代”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生命力,提出创业造就高供给市场主体,创新成就高质量市场经济。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机遇,抢占高质量发展的“智”高点。深刻洞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人工智能浪潮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世界产业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越来越体现生产力的颠覆性变革。“智造战略”是穿越经济周期的导航仪。聚势跃迁,破浪前行; 智领未来,基业长青。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增强科技创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含智量”;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提升产业创新从“制造”到“智造”的“含金量”; 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赋能市场经济从“创业”到“创新”的“含新量”。

王伟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