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自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以来,各地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固体废物、废旧物资循环利用7个方面陆续出台政策举措加以推进。2019年,生态环境部确定“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1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危险废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环境风险高,涵盖工业源、社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各个领域,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保障人体健康、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是构建“无废城市”的主要任务,也是“无废城市”构建成败的关键。

“十四五”开局之年,危险废物治理通过多措并举,有针对性地解决治理难题;  《关于加强危险废物鉴别工作的通知》出台,首次对鉴别单位提出统一管理要求,推动解决危险废物鉴别难题; 《危险废物排除管理清单(2021年版)》发布,首次在危险废物环境管理中做“减法”,促进实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提高管理部门监管效率的“双赢”;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21年版)》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首次修订,为常态化疫情医疗废物妥善收集处理明确了要求; 《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时隔20余年由三部门联合重新制订,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前期发现问题100%整改完毕,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试点实现省域全覆盖; 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7个重点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指南制定印发,相关企业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有了指导办法。在深入分析当前危险废物环境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十四五”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工作方案》出台,积极推动“十四五”时期国家与6个区域性危废风险防控中心和20个区域性特殊危废处置中心建设,谋划部署“十四五”期间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监管能力、补齐利用处置短板等重点工作。

基于上述背景,本书设置了五个章节,分别是“认识危险废物”、“中国的危险废物‘无废’管理现状”、“危险废物无废处置技术”、“面向‘无废’的危险废物处置先进技术案例”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危险废物先进管理模式”。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环境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根据学习需要开展选择性教学和阅读,同时也可供从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无废城市”试点工作从业人员、管理人员阅读参考。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一是力求全面把握“无废城市”试点优秀管理模式和成果,完整地反映研究共识,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借鉴试点区域和先进管理案例,适当取舍综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危险废物“无废”管理书籍。二是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在面向“无废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如何管理和处置危险废物的方法及适用条件。三是根据在第一批试点城市和“十四五”时期新试点城市的实践,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是不同研究机构和高校团队紧密结合、分工协作的集体智慧结晶。第1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扬、冯钦忠、刘俐媛、冯煦、陈一宁、刘鑫洋等负责编写,第2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冯钦忠、陈扬、刘俐媛、钱智、崔皓、陈露等负责编写,第3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荣志、陈扬、冯钦忠、刘俐媛、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的杨俊杰、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陈刚、曹云霄负责编写,第4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陈扬、冯钦忠、刘俐媛、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的李安定、刘红、高树炜、潘丽晖和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的杨俊杰、郭春霞、王淑艳、李雪、赵威负责编写,第5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刘俐媛、陈扬、冯钦忠、龙宏菲、郭剑波、王通哲、杨世童、张秀锦、周聪、张圆浩等负责编写。

由于“无废城市”试点工作还在进行中,编写组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再版时进行相应修正。当然,随着我国“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推进,好的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将不断涌现,我们将及时修正完善。

笔者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