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固体废物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画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固体废物治理既是切断水气土污染源的重要工作,又是巩固水气土污染治理成效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新时代十年以来,针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洋垃圾”污染、“垃圾围城”、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突出问题,部署开展了禁止“洋垃圾”入境、生活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塑料污染治理等多项重大改革,解决了很多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废城市”建设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要篇章。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18个部门编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筛选确定深圳等11个试点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作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各地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一系列好做法、好经验。在试点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部署要求,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确定113个城市和8个地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无废城市”建设从局部试点向全国推开迈进。
“无废城市”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从城市层面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固体废物,在突破源头减量不充分、过程资源化水平不高、末端无害化处置不到位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瓶颈的同时,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对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通过提升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4类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国家碳排放减量13.7%~45.2%(平均为27.6%)。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美丽中国建设。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在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绿色化、低碳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涌现了一大批城市经验和典型。
为了全面总结“无废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宣传和推广“无废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会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共同组织编写了“无废城市”建设系列丛书,从国际、工业固废、农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生活方式、典型案例7个方面,阐述不同领域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
“十四五”“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我相信,本丛书的出版会对致力于固体废物管理的工作者及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也希望在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大家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推动“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合国环境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