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美育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美育课程应积极承担新任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担起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育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使命。教育部2019年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美育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自上而下地普及、推广美育文化,人们对美育的认识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美育不仅是“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美育工作者,大学美育对大学生有什么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如何结合不同专业特色,更好地开设美育课程?这是围绕当代美育教学的时代之问。作为医学院校的美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从医学生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等角度撰写一部医学生的美育教材,也是创作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美育和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两翼,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举措。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书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将美育与德育、美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美好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基于此,本书遵循以下编写思路。
一是内容相对科学。全书共八章,涵盖生命之美、医学之美、造物之美、文学之美、礼仪之美、心灵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之美,专业门类涵盖8个艺术领域。这种分类虽不甚全面,但涵盖了大学生所接受的美育的基本认知和实践内容。将文学、礼仪、心理、科技纳入美育,是本书的亮点和特色。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清晰。所谓大学美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教育部要求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2个美育课程学分方能毕业,内容设置涵盖美学和艺术史论、艺术鉴赏和评论、艺术体验和实践三个层次。一方面,内容注重与医学专业相结合,基于医学与艺术深厚的同源性、融通性,比如,书中设计了“如何敬畏生命”“医学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学与医学的深度探析”“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当艺术遇上医学”等内容。在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本书贯彻教育部2024年起全面实施的“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寓德于美、以艺启医,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注重课程思政,围绕“审美”和“铸魂”两大功能目标,将知识讲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人文精神等思想培育相融合,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感悟美、分享美,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修养。
三是写作形式雅俗共赏。本书的写作既是理论性的,也是实践性的。本书的写作在教育目标上回归美育初心,高度重视美育的通识性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形成自主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能力,推动美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从各人文艺术学科的理论基础、文化常识、作品鉴赏、艺术实践出发,带领美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从知识、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开展浸润式美育,并着眼于青年大学生完整人格养成教育。本书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以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和内容,向读者阐释并实证了美育对大学生尤其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影响。
本书由河北医科大学团委书记、艺术教育中心王丽娜担任主编,负责组织编写、提出修改意见、审定章节内容,并最终定稿;由河北医科大学刘博、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任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然、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张煜佳、河北医科大学王博洋、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王翠香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四章由王丽娜、刘博编写;第二章由陈然、王翠香编写;第三章由王丽娜、陈然编写;第五章由陈然、王博洋编写;第六章由张煜佳编写;第七章、第八章由任璐、陈然编写。全书由王丽娜统筹,陈然协调,刘博统稿。编写团队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编写团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专著及教材,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在文字校对、内容审定、图书出版等方面。
编写团队虽然对本书进行了反复研讨修改,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不当之处难以避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编写团队对本书做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编写团队的联系方式:1450691104@qq.com。
王丽娜
2025年7月
课前引导
课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