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有两个概念:一曰阴阳,一曰五行。阴阳指矛盾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统一、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讲究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五种基本方式,讲究的是相生相克、互相演变。后人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用这种整体观、运动性、互化性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在微观精细方面有了飞跃的发展,但不管是传统医学的代表——中医,还是现代医学的代表——西医,二者的本质都属于生命科学范畴,都是属于研究人体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不同的是,西医是依靠仪器设备为工具来研究的。中医更倾向于以舌、脉、证为研究工具,其中脉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工具手段。传统的中医号称江湖郎中,有“三根手指走天下”之说,指的就是凭脉问诊、凭脉断病。它的原理其实是全息医学,借助于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寸口部)来推测疾病,推测全身机能器官气血的变化。比如,“痰热壅肺”“肝脾不和”“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肾阳虚”“肾阴虚”“脾胃湿热”等等。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肺、脾、心、肝、肾与现代医学的各个脏器是有所区别的。它更有一个名词叫“藏”,是隐藏在脉络中五个人体机能器官的总称,更倾向于描述一个系统的变化。随着影像学和实验室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医院检查看病后,手里拿到的都是一张张有明确数字指标的化验单、CT报告单、B超诊断书,甚至病理诊断说明。相比于西医诊断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中医脉诊诊断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这也是现代反对中医者质疑中医科学性的论点之一。

笔者七岁起跟师学习中医,基础先从十层脉开始。具体地说,十层脉就是把寸口部分为十层,左右手寸、关、尺各3个位点,双手共60个位点,来反映全身机能器官的气血变化。在十层脉前,常冠以“扁鹊”两字,是因为一代代老师都不忘慎之又慎地提醒下一辈“这个十层脉是扁鹊他老人家传下来的,要用心地学,好好地学”。扁鹊十层脉是否为扁鹊所传,无从考证,但十层脉由于层次多,位点多,能既容易又精确地反映并分析每一个人的生命信息却是事实。

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从医学院毕业后,笔者更加充分认识到了脉学与现代诊断学的巨大差距。怎样在脉诊与现代检查报告中搭建一座桥梁呢?这座桥梁有可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我下定决心,立志搭建这座桥梁。从1992年7月毕业分配到乡镇卫生院起,我就开始积累数据,最早用X线检查和生化检查收集患者的阳性数据,和十层脉脉象进行统计学上的对比。以农村最常见的感冒和支气管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我一边学习研究X线诊断学(1992年乡镇卫生院只有X线检查设备,没有CT),一边对比患者的脉象研究细菌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后来,我自学B超和影像书籍等,又到县级医院B超室进修学习。学习三个月后,回来进行肝、胆、脾、胰的脉象与腹部脏器彩超的数据对比。为了研究心脉,在2003年非典暴发初期,我毅然决然,不惧危险,赶赴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当时是非典收治定点医院)心血管科进修学习,一边承担基础的患者收治工作,一边学习心电生理、心脏彩超、心脏介入,做心脉与心脏检查的数据统计研究……诸如此类,其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但是非常有回报,当一个个隶属于十层脉的鲜活脉种(比如最早发现的左肺叶脉、右肺叶脉、淋巴结脉,后来发现的血糖脉、血脂脉、尿酸脉,再后来发现的胃窦脉、胃角脉、十二指肠脉、幽门螺杆菌脉,神经内科中的血压脉、脑梗死脉、癫痫脉,甚至生殖科的Y染色体脉,等等)跃然而出时,一次次的惊喜充满心间,就感觉一次次地敲开了人体奥秘的大门,一次次地登上了一个个生命科学研究基础的台阶。

十层脉就如同我们熟知的百度搜索引擎,无论是五脏六腑的结构,还是它们的分管脏器和它们的功能,甚至各经络循行沿线的种种异常信号都能及时捕捉到。我常把十层脉的奠基理论——阴阳寒热的物质能量理论作为横坐标,把十层脉左、右各脉点作为纵坐标,横、纵坐标的交叉点就是疾病所在,也是我们治疗的目标。这就相当于我们去往某个目的地使用的导航,能够精准定位,直达目的地。有时,我感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医医生,而像是一个生命科学的探索者。

当我把临床近60万例的数据列出来后,我发现,在中医、十层脉和生命科学磅礴的力量面前,自己非常渺小,觉得自己底蕴太薄,不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我突然有了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把自己所发现的、所探寻的、所了解的十层脉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本从某个特殊角度,探寻生命奥秘的书籍。书中内容既要符合临床事实,又要与科研数据一致,还要与现代科学尽量并行不悖,而且能完完全全地、独立地另辟蹊径阐述生命科学。随之,我就发现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如果要与临床数据一致,那么每个“脉”的定义,其相应的成百上千个病例数据不仅仅要真实,而且必须经过循证,可以重复。这里讲的重复不是单纯诊断意义上的可重复,而是包括发现该脉点后,按照这个靶点调整人体机能,在治疗意义上也可以重复,获得可重复且稳定的疗效。比如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在体内的肺、肝经的传导规律,由此就可以通过护肝、疏肝来阻断炎症风暴。发现皮肤脉隶属于右肺脉,就可以推导出从右肺论治难治性皮肤病的规律。发现血压脉隶属于左肝脉,就可以通过调整左肝经来稳定血压。发现恶性肿瘤的十层脉象共性是左肝、左肾脉凝,由此自拟了补益左肝、左肾经的温阳化瘤汤,目的是培元固本,留人治病,带病延年。

通过十层脉学研究人体奥秘,我发现人体其实就是一台能思想、能行走的机器。《易经·系辞下》中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这句话意思就是把人和天地放到了同一层面的主体,号称“三才”。人这个主体能和广袤无垠的天空以及辽阔浩渺的大地相提并论,我们如果单纯从一个角度来探寻它的奥秘,怎样都会显得自己浅薄和无知,必须从多方面、多学科联合来寻根究底,挖掘知“道”。中医讲宏观,研究的是这台机器的软件,西医讲微观,更倾向于研究人体的硬件,两者并不相悖。但一台机器从出厂到使用,其硬件一般寿命很长,是不容易损坏的,生病了其实大多数是软件维护不当。举个例子,大家熟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人体的硬件腰椎其实并没有彻底损坏,只要调整分管腰椎的软件,也就是肝、肾二脉,由它来带动调整保护腰椎的筋,就能够逐渐康复。临床上这样的中医治疗案例屡见不鲜。中医的力量来源于人体软件的精准修复和机体的自我调整,借助于真实而强大的临床疗效彰显实力,几千年来绵延不绝,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十层脉学说经过我数十年的论证、更新,形成了从基础理论、体质辨识、阴阳三焦舌诊定位法、基于十层脉的诊断治疗方法四大体系,可以说从基础到诊断,再到治疗全部涵盖其中。中医知“道”十层脉与生命科学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十层脉学说的奠基理论——阴阳寒热的物质和能量理论、阴阳三焦舌诊诊断技术——中医的B超和体质辨识法。第二部分则围绕脉象的正确表达方式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便是十层脉的来源、基础理论和诊断治疗学。2016年我完成初稿,之后随着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前后共修改14稿,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的。许多知识点是我们团队共同实践和重复论证的,是团队的心血和结晶。我们力求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自贬,希望真正体现十层脉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十层脉技术也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不断补充更新,希望读者能有所得、有所获,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最后我要表达一个观点,现代医学也好,中医学也罢,都是博大精深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些都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十层脉学只是生命科学浩瀚海洋中一个平凡而简单的支流,我个人在其中就更加微不足道了。现在有人全盘接受了西医,同时也有人全盘否定了中医,丢失了老祖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和西医是各不相同的理论体系,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能够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非此即彼,是否可以不带学术的偏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思想将两者交融呢?

我一直推崇和梦想的是,有朝一日我们中华医学能够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团结各个流派,涌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推陈出新,再创辉煌。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康复,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愿每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工作者都能秉承“德高术精,福泽人民”的精神,打破偏见,造福人类,最终实现攻克人体未知的每一个奥秘的目标。

熊鸣峰

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