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必定消耗大量资源,随之也增加了大量的固体废物。不恰当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理处置不仅会侵占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 传播疾病, 不仅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全球层面, 固体废物管理也与气候变化、贫困、粮食和资源安全等全球挑战紧密相连, 成为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固体废物产生量也最大,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历史堆存总量高达600亿~700亿吨。一些城市由于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出现了严重的“垃圾围城”, 公众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设“无废城市”。“无废城市”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建设应全面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无废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公众参与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引导公众和环保社会组织参与“无废”理念传播和绿色低碳生活实践,养成垃圾分类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凝心聚力营造氛围,让每个公民都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者、助力者与最终受益者。
本书以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共享共建绿色生活为主线,以宜居城市概念、城市环境问题和固体废物管理原则、国际“无废”理念和公众参与实践为出发点,系统介绍了我国“无废城市”理念和目标,梳理了国家赋能“无废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生活政策体系,探讨了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力量的途径,以及“无废细胞”建设和“无废”绿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动指引,介绍了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低碳绿色生活典型模式经验。本书内容共包括六章。
第1章——我们的城市。内容包括认识城市、宜居城市、世界城市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和社区目标、城市主要环境污染。
第2章——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内容包括认识固体废物特性、固体废物处理原则、生活垃圾来源及处置技术、垃圾分类全民齐行动。
第3章——走进“无废”生活。内容包括国际“无废”理念及公众参与、认识我国“无废城市”、“无废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十四五”期间“无废城市”的建设。
第4章——“无废城市”引领绿色低碳生活。内容包括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无废城市”绿色低碳生活、绿色低碳生活政策体系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第5章——汇聚“无废城市”建设社会力量。内容包括公众是建设“无废城市”的强大社会力量、“无废”绿色生活社会总动员、赋能和汇集“无废细胞”内生动力、“无废细胞”建设以及“无废”绿色低碳生活公民行动指引。
第6章——“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新实践。内容包括重庆市、天津市、三亚市、深圳市、威海市、许昌市、瑞金市、杭州市“无废城市”绿色生活创新实践典型模式和取得的成就。
本书编写过程中清华大学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提供了一些相关材料,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集科学性、普及性为一体,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传播环保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水平,激发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热情和行动,为“无废城市”建设发挥作用。由于时间仓促、资源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偏差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