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高等院校众多专业中都开设了数据库技术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对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与维护管理能力,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所需的数据库管理员。该课程强调构建融入领域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新平台的学习内容,将知识构建、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以“面向就业、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熟练应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本书以OceanBase数据库为核心展开深入研究,编写过程遵循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教育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操与创新应用。本书以立德树人作为编写原则,充分体现育人元素在数据库课程中的应用。任务实施中适时融入素质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主研发的Ocean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题讲解数据库技术,提升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增强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感,深化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本书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为载体,规划教学任务和拓展实训任务,将职业技能分解融入各项任务中,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达到知识融会贯通、技能不断提升的目的,实现知识从学习领域向工作领域的无缝迁移。同时本书兼顾数据库领域“1+X”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核和阿里云数据库认证考试,将教学目标细分为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对接数据库课程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积极与国家教学改革相呼应。
本书体现工学结合的教改思想,充分融入“三教改革”研究成果,突出项目式教学改革优势,着重打造“课材一体”的新形态教材。本书具有如下显著特色:①参考并吸纳国内外优秀计算机专业教材编写思想,选用国内知名企业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确保本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数据库领域理论知识具有紧密的关联性;②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中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以真实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设定教学项目,分解教学任务,实施教学活动,强调做中学、学中练、练中提高,以技能培养作为本书重点,不断拓宽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确保未来在就业岗位上能持续发展;③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方式,采用任务实施训练模式,启用过程性考核评价制度,突出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实践性、时代性和有效性;④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实践工作为驱动,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剖析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新趋势,将教师的“教材”真正转变成学生的“学材”,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本书选用了版本先进、功能齐全、兼容性好、使用便捷、易于操作、界面友好的OceanBase云端开发平台作为实践环境,从数据库系统的规划设计、概念模型的绘制、逻辑模型的转化、物理模型的生成,到最终利用可视化工具或SQL代码将数据库系统实现为止,按照“设计、创建、使用、优化、管理、维护数据库系统”这一主线进行知识点介绍和实操演练。本书以电子商务网站系统数据库为主讲案例贯穿始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对应理论知识,提升动手操作技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选用电子学校管理系统数据库作为拓展实训案例,在MySQL平台上完成实训练习,达到将OceanBase知识点和技能点举一反三,强化学习效果。全书以任务为驱动,以就业为导向,共设计了8个项目,包含24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按照“任务描述—知识解析—任务实施—拓展训练”顺序进行编排,每一个项目均以情景导入开始,设定职业能力目标,其中包含素养要点,在项目结束时安排课后习题和任务评价,以此检验学习效果,实现过程性考核。
本书是在《数据库基础与实践项目教程》的基础上进行再次优化与完善。目前,《数据库基础与实践项目教程》已获评“十四五”职业教育天津市首批规划教材。本书主编所在学校(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已被评选为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本书是该课程对应的配套教材。本书提供了丰富的配套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案例素材、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在中国大学爱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并开设了MOOC课程(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读者也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本书配套的教学资源。
本书编写团队力量强大,既有多年从事数据库技术课程一线教学的专任教师,也包括有着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同时还邀请全国技术能手、世界技能大赛银牌教练组长杨阳教授加盟编写团队。全书由郎振红主持编写并统稿,郎振红、杨阳任主编,刘洋、孟江曼、宁阳任副主编。企业工程师负责本书主讲案例完善工作并且提供了实训案例资源。北京奥星贝斯科技有限公司在AI技术融入教材配套资源建设中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相应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平台,以及数据库专员(OBCA)认证考试服务。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所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合作企业人员的鼎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准确、完善,但书中难免存在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5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