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以数学阅读开启儿童的数学学习之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同时要求“关注幼小衔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那么,我们如何基于幼小衔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数学学习呢?数学阅读或许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选择。
数学阅读的好处非常多,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字是谁发明的?动物识数吗?玩游戏也能练口算?我们身体上也有‘尺子’吗?古时候的人是怎么知道时间的?……”数学游戏、自然界中的数学、数学故事、数学小历史、生活中的数学等,都可以从数学阅读中找到答案!优秀的数学阅读材料能将学生平时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有趣的故事、游戏等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在孩子的数学启蒙阶段埋下一颗爱数学的种子,而且从跨学科的角度考虑,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本书的编写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适切性。本书的作者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特级教师,对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非常熟悉。书中编撰了 16个主题共 78个阅读材料,每个阅读材料对应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中的 1~ 2个知识点,针对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及常见错误(如退位遗忘、钟表认读混淆)设计了角色犯错情境、纠错过程示范等,用以指导孩子的学习。这些阅读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有生动活泼的数学故事,有发人深省的悬念,也包含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用的解题方法,将重要知识点自然融入故事情节,有较强的认知适切性。本书不仅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课堂上要求的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深化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以及知识背后的数学文化,体会到数学好玩。
2.
趣味性。针对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兴趣点容易转移、识字量小、喜欢听故事等特点,本书设计了儿童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超市、博物馆、家庭等),设定了陪伴者(家长和同龄儿童角色),强调故事化阅读、游戏化设计,以讲故事、
玩游戏、具身体验等方式展现数学知识的创生与发展历程,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介绍生活中富有童趣的数学知识,通俗易懂、情节生动、趣味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阅读和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妙。
3.
思考性。数学阅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活动、一种思考性阅读,往往更多地着眼于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本书围绕学习目标,把阅读材料精心设计成有内在逻辑的“小任务”或者“小问题”,自然地嵌入故事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任务(问题)的驱动下边阅读边思考,甚至动手实践,并详细呈现角色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的好习惯。
4.
互动性。本书不仅适合教师和学生自主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本书中的数学阅读单大都是基于数学概念、性质、关系、规律、数学史料等创编而成的。在创编时,注重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数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家国情怀等元素融入其中。本书中的“阅读陪伴者”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思考数学问题,共同享受数学思考带来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朋友关注孩子的认知、情感发展,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方便家长和老师指导孩子阅读,在每个主题末均设置有“指导建议”模块,提供阅读提示、问题解析及拓展应用等内容,“阅读提示”旨在简要分析主题内容的设计意图和学习目标,“问题解析”提供了阅读材料中“探究任务”的参考答案,“拓展应用”则指向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高阶思维的培养。
高品质的数学阅读是助力学生数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阅读可以让课堂里的数学深化,可以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还可以通过有意思的故事、有挑战的探索,让孩子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数学阅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数学,以及数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进而感受到只有学好数学,才有可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一个人的智力启蒙、道德养成、素质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阅读。”让我们一起用数学阅读开启儿童的数学启蒙之旅吧!用趣味点燃兴趣,用生活链接知识,用思维引领成长!
